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走基层感言:谁来“拯救”失落的村镇

www.fjsen.com?2011-12-05 14:51? 张杰?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5日报道(驻龙岩记者 张杰/文 林熙/摄)

时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大中城市集聚,导致在不少农村尤其是边远山村,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曾经生机勃勃的村子走向沉闷甚至凋敝。

然而,记者日前在闽西一些边远农村采访时却发现,逐渐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的已不止限于村庄,连个别乡镇所在地也颓势初显,偌大的集镇人气寥落。谁来“拯救”失落的村镇?已然成为城市化大背景下一个急迫的命题。

与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同步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呈现逐步加快的趋势。一方面,与城市化相生相伴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城市对于劳动力尤其是低廉劳动力的“饥渴”,制造出了对农村人口吸纳的“虹吸效应”,使得不少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城市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充满了诱惑力,不少人背井离乡选择进城,只为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与舒适。

当然,城市化总体是利大于弊的,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财富、产业、科技文化等向城市集聚,有利于更多的人分享相对优质的教育、医疗等稀缺公共资源,这肯定是好事。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同样显而易见,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极易造成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公共资源不堪重负。逃离“北上广”绝不仅仅是一句调侃,而是城市遭受巨大压力的客观反映。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9年,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每年减少7000多个,除去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这就相当于每天我国就有20多个村庄消失,不能不让有识之士感到忧虑。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谁来拯救日渐式微的农村村镇?我省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一条解决之道。通过对具有一定的人口、区位、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的小城镇实施大规模、全方位的建设,完善其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其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小城镇,从根本上缩小、消除目前仍存在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常言道,故土难离。当一个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小城镇崛起于广袤的农村大地,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居民一般的优美环境、公共服务,实现就近的就业与发展,对“挤破脑袋进城”的思考就会理性一些。这也正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