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日报 王志凌:基层一线采访心得体会
www.fjsen.com?2012-01-05 14:5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是一名记者理应遵循的新闻从业要求。众所周知,新闻是跑出来的。不下基层,没有“地气”,新闻作品何来“灵气”?新闻从业12年,一线采访、磨砺成长,我收获良多—— 一、 唯有深入才有深度 坐在办公室里,是等不到好新闻的。走走部门、拿拿材料、报报动态性消息,虽能给读者以信息,也只能成为千篇一律的“大路货”,同样采写不出鲜活的好新闻。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去,你便能打开一扇扇发现新闻的窗口,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抓住体现新时代风貌的新人、新事、新经验,采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报道。 闽东山海资源丰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林立。这些年,围绕这些产业的调查通讯,我采写了大几十条。特别是福安的电机、船舶、葡萄、绿竹笋等各大产业,我几乎全写过。有了这些深入扎实的采写积淀,后续的发展中产业一有风吹草动,便能驾轻就熟及时准备地捕捉到信息,采写出一批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稿件。单单近一两年,针对电机行业的国际技术壁垒,我就采写了《福安电机:向左走?向右走?》、《国际壁垒前,福安电机挺起民族产业脊梁》等;针对金融危机,则采写了《福安电机:寒流中挺起脊梁》、《福安船舶:阵痛中转型》、《后危机时代:福安船舶重装上阵》等,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总之,新闻是跑出来的,多跑、常跑,基层一线就是个取之不尽的新闻宝藏,就能挖掘出有价值的素材。 二、 唯有贴近才能贴心 到基层一线采访,并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人到还要心到。唯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感受群众最真实的情感,采写出的稿件才能贴心,引发共鸣。 2009年大年二十八,我跟寿宁县委报道组的吴通华一起去斜滩镇大山中一个名叫过岗的自然村采访一个偏远自然村随着大量劳动力转移而面临自然消亡的稿件。其实,之前我们已通过采访得到了面上的大体资料,形成稿子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些村里的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如何?买上水果和春联,像走亲戚一样,我们步行1个多小时,走进了过岗这个仅有一户人家在坚守的偏远山村。在这户杨姓人家里,我们跟他们一起唠家常、贴春联、做糍粑,并一直等候到傍晚,他们在外打工的子女回家过年,感受着他们一家人团聚的浓浓亲情。回来后,我以《深山“独户村”的春节记忆》为题,写出了“独户村”人家的真情实感,编辑和读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稿子后来还被《福建日报》采用,并评为当月好稿。 三、 唯有生动才能感动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有了采访获得的一手素材,选准角度、切入点,定好标题,运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才能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像我们经常采写的会议新闻,有的会议,一些记者就会议写会议,干巴巴的,有的记者会跳出会议挖掘出全新素材,令人津津乐道。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条关于网吧的稿件,说的是某校为了让高三学子把有效的时间用在备战高考上,定期组织老师去周边网吧走访,把深夜还泡在网吧里的学生劝导回来。如果简简单单报一条学校这项主动作为的机制,意义不大。我跟随老师深夜去网吧走访,以《高三班主任与网吧的博弈》为题,生动再现了老师、学生、网吧业主三者围绕网吧的纠葛故事,并将其放大在社会大背景下,寻找共性、探究原因、挖掘深度,成为了一件可读性很强的新闻报道,还捧得了365bet官网:综治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综治新闻二等奖两个大奖。 在今后的采访实践中,我将以此活动为契机,一如既往下基层、去一线,采写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为闽东各项事业的发展鼓与呼!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