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守望畲村——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www.fjsen.com?2012-06-15 07: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时间在走,学校在变。

1989年,双华村通上了电。兰承斌终于告别了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的日子。

1990年,为推进“两基”教育,政府决定重建双华小学。然而,县、乡两级政府出资3万元后,仍差2万元。怎么办?兰承斌跑上跑下,反映情况。当年“六一”儿童节,宁德地区分管教育的副专员到双华小学慰问,决定由地区、县、乡、村各出5000元,补上缺口。可村里没钱,这5000元,还是当时的驻村干部从原单位“化缘”而来。就这样,双华小学拆了旧房子,建起2层6室的新校舍。其中一间,一半做办公室,一半做教师宿舍。

1995年,在原有基础上,双华小学新增了4间教室。

2000年,省民宗厅下拨10万元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2层10室的校舍变3层16室,泥土地变水泥操场,水泥黑板变磁性黑板,学校也有了外墙。

2001年,作为宁德市人大代表的兰承斌,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随口提及双华小学连一台电脑都没有。不久,福鼎教育局便送来一台。这台电脑坏掉后,教育局又新配了一台。双华小学的毕业生也为母校捐了一台,目前学校有2台电脑。

“随着个人待遇的不断提高,乡村教师也越干越有劲。”兰承斌坦言。

2008年起,福鼎开评“乡村好教师”,鼓励他们安心工作,稳定乡村教师队伍。首届评选,兰承斌榜上有名:“一张奖状,800元奖金,市领导还宴请我们。”

2009年起,福鼎又开始对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发放特岗补贴,兰承斌每月能领到110元。评上小学高级职称的他,现在月收入达4000多元。

与此同时,畲村的辍学儿童越来越少。“现在,上学一分钱都不要花,连课本费都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重视了。”此外,普通话也在畲村普及开来,“如今,倒是担心孩子们把畲族话给忘了。”

兰承斌自豪地说,以前双华村没有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双华小学有20多名学生后来考上大学。

这些年,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不少人把孩子也带到教育资源更有优势的城里。双华村,亦不例外。

佳阳畲族乡12个村的小学,大多已撤点并校。双华村因距中心校较远,需翻山越岭走八九公里路,这里的小学得以存留下来。只不过,学生从最高峰时的220多人,减到现在的40多人。

“即便只剩1名学生,我们也要把他教好。”兰承斌说,“领了这么多工资,不把学生教好实在说不过去啊。”

然而,现状是:学校现有10名教师,没一个是音乐、美术或体育的专职教师。美术课,由班主任代教;音乐课,只有兰承斌和另一师范毕业生懂得看点谱,能教孩子哼一哼,“市里还要求教唱畲歌,可我们自己也不会,不知如何教”;体育课,就让孩子们在篮球场般大小的操场上跑跑步、打打球。

这些科目,其他教师还可应付着上;但没有英语教师,兰承斌们就无计可施了。“三年级就要上英语课,上面都把英语书配来了,但没有英语教师,书只能放那闲着。”兰承斌补充道,“多出来的课时,只好用来上语文、数学。”

“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较窄,只能希望他们多读些课外书。可是,学校又没什么课外书供他们读。”兰承斌说,当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在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

夕阳西下,孩子们早已回家,学校空荡荡的。夜晚的双华,静得出奇。挥别兰承斌,我们踏上返城路。市区近了,车来车往了,楼变高变多了,灯光璀璨起来了。突然,车窗外飘来刘若英的歌声: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