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永安市八一村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时作出的“政策好,天帮忙,还得靠人努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建设海西新农村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实施“168”党建工作新模式(建立一套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机制,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的“八个方面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员的主体作用,有力带动了农民群众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3年多来的努力,八一村从一个原本处于中下水平的村一跃成为三明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965万元、工业总产值75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0.54倍、17.3倍、10.3倍和0.64倍,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省委组织部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书记孙春兰同志在三明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围绕服务中心,明确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的职责任务,强化村党支部的核心带动作用,规范村级组织的运作方式,搭建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发挥作用的活动平台,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扎实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培育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双百”工程活动。要建设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按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三有”政策,树立重视农村基层的用人导向。要发展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积极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完善村党组织民主决策机制,落实村务决策民主听证制度,不断提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持续做好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八一村
总书记与八一村
2006年1月1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与农民亲切交谈,看望老村支书刘茂千,了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情况。同年2月底,八一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朱光木、老村支书刘茂千写信给总书记,汇报八一村的生产建设情况。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给他们回了信,希望八一村用好中央“三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此后,八一村成为我省3个全国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之一,也是农业部挂包的新农村建设100个联系点之一。
今年3月初,永安市委、市政府和朱光木分别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一年来永安市特别是八一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的成绩。3月10日,总书记在他们的信上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 />1月13日是一个特殊性的日子,06年的今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小陶镇八一村视察农业农村工作,胡总书记爱民、亲民、为民的形像深深的浮现在八一村村民的脑海里。今天由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程立双和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市长涂振锟,市领导方炳火、叶培坤、张虹、陈木旺及永安市农办,各乡镇书记、镇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到小陶镇八一村参加“1.13”庆典活动。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天一亮八一村村民敲锣打鼓、卯足了劲挥舞雄狮,庆祝这喜庆的日子,欢迎各地的客人来检察指导工作。在八一村胡总书记回信石前,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程立双和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为回信石揭牌。在新落成的八一村科教文体服务中心,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和市长涂振锟在听取了八一村科教中心的介绍后为八一村科教文体服务中心揭牌。接着大家参观了“春暖八一”图片展,了解八一村一年以来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路平了,村新了,风正了,心齐了。一幢幢标准化厂房、一个个崭新的蔬菜大棚、一排排漂亮、美观的农民新居、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似乎向人们一一述说八一村的巨大的变化。
参观完图片展,由市领导方炳火、叶培坤为八一茂千生态农庄石雕揭牌。在八一村纺织有限公司,业主向大家介绍了纺织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及加快建设力度力争年内企业第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年产值将实现一亿元以上。紧接着客人们参观半溪军民共建新村点及防洪堤建设现场,了解八一村土地平整的情况。防洪河坝总长2950米,清理河道670米,左岸建筑砼河堤750米,右岸670米土坝加固,全工程共投资85万元。土地平整面积1362.7亩,新增耕地113.9亩,新增耕地率8.4%。最后,大家来到八一村科教服务中心参加“纪念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八一村一周年座谈会”,听取了八一村支部第一书记陈新方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小陶镇党委书记刘开林发言,八一村支部书记朱光木代表村民发言,三明市委常委、市委程立双,及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八一村继续按照本村“一个定位,三个产业,六个一流”的目标要求,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
下午,三明市老年艺术团在八一村为八一村村做了精彩的表演。
晚上,小陶镇文化站为八一村村民放映电影,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
'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八一村视察并给八一村村民回信为动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建设一流的班子、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机制、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争创一流的业绩,把八一村建成率先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率先在全市完成“三清三改”;率先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的努力,全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标准,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大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具体目标:
1.发展新产业着力培育新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种养模式和林业综合经营;第二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综合加工和高纯度石英砂深加工;第三产业以开发甘乳岩、古民居和民俗文化为重点,构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2.建设新村庄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规划区内新建的民房,要求设计美观,格调鲜明,特别要设计一些反映八一村文化底蕴的民俗屋;建立和完善区服务体系,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村电话、电视普及率100%,网络普及率60%以上,各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
3.培育新农民全村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组建新组织发育、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明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形成建立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及流通服务体系。
5.创建好班子把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重点建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6.建设“平安村”认真开展“平安村”建设,努力提高村民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力争村民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以上,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不发生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实现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
到2010年,村农业总产值达8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1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0120元。
二、总体布局与建设重点
(一)产业与新村布局
1.第一产业在现有资源开发的基础上,通过示范,辐射周边,带动以八一村为核心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①优质稻生产基地,布局在张坑村西部和东部;②高效粮经轮作区(烟—稻—菜),布局在张坑村南部;③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布局在楼下和半溪之间;④生态果园,布局在前坂南部和张坑北部。
2.第二产业在半溪东南部,着力打造好八一村“工业小区”,规模为300~500亩,为招商引资办企业提供平台,小区内将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
3.第三产业重点布局在村部的中心区,并向楼下、前坂和张坑等居民区扩散,形成一区带三区的发展格局。
4.新村布局主要建设四个居民区,中部的青石片区(中心区);西北部的楼下片区;东西部的前坂片区;中南部的张坑片区。另外,公园、科技文化楼则布局在八一村村部所在地,以利促进村级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二)建设重点
主要推进以下四大工程建设。
1.产业建设工程
(1)夯实第一产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土地整理、河堤除险加固、田间沟渠路配套等工程。利用2年时间多渠道争取资金500万元,新建下半窟引水渠1350米,河道清淤1800米,河堤整修、加固、新建1600米米,新建山地水利五处,新建张坑电灌站1座,平整土地600亩。到2010年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建成田成方、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排灌自如、机耕方便的高标准农田900亩和设施完善的高标准果园1000亩。
优化生产栽培模式。一是重点发展优质蔬菜,建设500亩常年生产的优质蔬菜基地,引进推广高标准大棚种植和喷灌、滴灌等设施栽培技术,生产优质高效的精品蔬菜。到2010年全村蔬菜基本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并注册独立商标。二是重点推广高效粮经栽培模式,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到2010年,建立标准化生产的高效粮经栽培模式500亩,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三是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抓好620亩老果园的技术改造和品种更新,每年改造200亩,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垦新果园,到2010年实现千亩果园规模。四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蔬菜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推广,到2010年建成100亩的林、果、菜良种繁育基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种。
建立农业生态系统。采取村民投资和引进资金等方式组建2~3家适度规模的养猪场,同时配套建设沼气池。大力推广“猪—沼—果(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沼液用管道直接输送到农田和果园,以沼气为纽带,将种养业联为一体,确保到2010年,全村60%以上的农田和果园都能用上沼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组建八一村农机合作社,引进耕作机械和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立足小陶,面向全市,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水平。到2010年全村农作物耕、收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沃土工程,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到2010年全村100%的农田、果园应用配方施肥,并带动全镇和周边村推广应用。
(2)突破第二产业。建设占地300亩的半溪工业小区,为引办企业提供平台。引进客商创办蔬菜(莴苣、葛根)深加工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石英砂加工企业规模,延伸矿产加工产业链,为丰源化工、邦联矿业等企业提供原材料。建设年产精细石英砂系列产品3万吨,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的矿产加工企业。利用河沙资源兴办捞沙场,为水泥企业和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原材料。建设年产竹制建筑用模板1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新型竹胶板企业。
(3)发展第三产业。以甘乳岩、允升楼、朱氏桂林堂、农业示范园、林业示范园为依托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联合开发甘乳岩旅游风景区。围绕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
建设进度安排:①2006年重点建设的项目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示范项目、优质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产后处理与综合加工项目、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农业高标准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工业小区建设项目。②2007—2008年重点建设的项目为:高效设施化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八一村”纺织厂建设项目、甘乳岩特色休闲产业建设项目、无害化精细石英砂加工项目、现代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项目。③2009—2010年重点建设的项目为:优质生态果园建设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与开发项目、优质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新型竹胶板企业建设项目。
2.社会服务工程
(1)教育培训。组织富余劳力参加市、镇农业、工业等各类技能用工培训班,力争每年组织村民培训200人次以上。以共建方式发展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组建新农民夜校和农民读书室,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增强村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2)劳动就业。把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人力、物力、财力的聚集点,积极畅通和拓宽就业渠道,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就业输出,努力提高劳动就业水平。
(3)中介服务。把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等能人组织起来成立八一村农业生产技术协会,培养和发展各种农民经纪人,设立信息网,为村民提供各种信息,并采用网络营销、直供直销、连锁超市等新型交易方式,多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业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八一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农技推广服务。
(4)文卫事业。重点抓好村卫生所(室)的配置升级,改善卫生医疗条件,配齐配强村级医生或卫生员,提高救治技能。实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建立农民档案,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巩固计生合格村和一流村协会。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全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对考入高等院校、重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奖励和生活费补助。
(5)特色民俗。鼓励村业余文艺团体(健身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汉剧团、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民群众,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多方筹集资金投资50万元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及周边古民居和朱氏九节龙等地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加强村文化馆、图书室、文化室和村民体育娱乐场所(篮球场、门球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宣传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镇村共建、军地共建活动。
(6)社会保障。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协调有关部门,筹措足够资金,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村财增长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推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到2010年,实现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
建设进度安排:①2006—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为:组建新农民夜校、组建新农村服务站、完善老年协会、八一村科技文化综合楼、地方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②2008—2010年:进一步巩固项目成果,加强乡风民风建设,完善社会村级保障体系。
3.村容整治工程
(1)新居建设与旧居改造。沿大陶公路两侧建新村集中点4个,采取城镇化管理,安排住户83户,新增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青石新村点,新安排建房户20户,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半溪新村点,新安排建房户13户,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张坑新村点,新安排建房户26户,建筑面积7280平方米;前坂新村点,新安排建房户24户,建筑面积6720平方米。
(2)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半溪桥和八一桥,铺设半溪水泥路1公里,投资32万元铺设张坑水泥路0.8公里,八一至五爱至205国道水泥路2.5公里,实现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设立客运车辆停靠站,架设节能路灯。对110千伏小陶变电站二期进行增容扩建,对八一村工业小区电力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八一村配电网。兴建日供水量3000吨的八一自来水厂,解决本村和周边村的饮水问题,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实现广播电视、电话信号有效覆盖率达100%,网络普及率达到60%以上。
(3)卫生管理。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要求,设立户垃圾容器(定点放置)和垃圾中转站,成立村保洁队(上门收集),镇配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处理。与镇环卫系统相衔接,镇、村、农户三级联动,各负其责,规范运作,建立起高效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置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对农村垃圾实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置,实现镇村一体化的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建立村民环境卫生公约、村环境卫生保洁、“门前三包”、党员干部卫生责任区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评制度,开展卫生之家、文明户评比活动,加强检查督促,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到2008年建成省级卫生村,力争2010年实现国家级卫生村的目标。
建设进度安排:①2006—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为:半溪水泥路、张坑水泥路、半溪桥改造、八一桥建设、村垃圾中转站。②2007—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为:青石、半溪、张坑、前坂生态新居示范点、张坑至甘乳岩水泥路项目、饮水工程、路灯建设、改水改厨改厕工程。③2009—2010年:全面完善八一村村容整治工作,形成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达到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庄城区化的目标。
4.民主管理建设工程
(1)民主选举。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序,确保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对村民会议负责。
(2)民主决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村委工作要以民主决策为前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决策机制。
(3)民主管理。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印章、档案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切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4)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小组,实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结合年终考核或总结工作,每年对村干部至少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考评结果与其误工补贴及奖惩挂钩。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督促村民委员会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检查、督促村民委员会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反映村民合理的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检查、督促村务公开以及财务活动情况,协助开展村集体财务审计;反映村民的合理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
建设进度安排:①2006年重点抓好换届选举。②2007—2010年,加强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建设,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质量,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以及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积极筹集资金
建立项目扶持、市级补助、县乡配套、村集体补贴、村民投入、社会投资“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争取上级投资对八一村新农村建设给予倾斜。争取市、镇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八一村给予支持,并采取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社会筹资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增加投入。
二是把政府的扶持和农民的辛勤劳动结合起来。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先导作用,地方政府通过扶持来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农民对其直接受益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小水利和道路等出钱、出工。
三是工商企业投资。结合地方的资源环境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工商业界的投资,共同建设八一村。
(二)调动各方积极性
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对八一村进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八一村建设的氛围。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方针和农民自愿、政府支持的原则,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
(三)加强组织与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成立八一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机构,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负责建设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丰富农村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依法治村进程,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 />2、建于清朝咸丰九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及与之相邻的朱氏古民居“桂林堂”位于张坑自然村,建筑结构奇特,古朴庄重,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九节龙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著名甘乳岩的钟乳溶洞自然景观和美丽自然的山野风光交错呼应,形成旅游亮点,发展旅游产业,畅通物流,将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甘乳岩介绍:位于大陶洋盆地西侧的甘乳岩是一大奇观,整个自然景观由地下河、高大宽敞的溶洞和石林组成,景区方圆达2平方公里。现已开发可供观赏的有众多的溶洞群和小石林群,长百米的大石厅可容纳千人集会。洞内的地下河独有一番神奇的景象:洞中有水、水中有洞、水洞交错,四通八达,钟乳倒悬,石笋丛生,烟雾飘渺,气象万千。尤其是洞内的七级飞帘瀑布,宛如银河挂九天,令游人流连忘返。甘乳岩之奇观已赢得不少古今俊彦的赞美。我国著名诗人蔡其娇曾两度游览甘乳岩,写下了《地下河的瀑布》一诗;南京大学地理系包浩生教授在考察甘乳岩时亦指出:“甘乳岩很有特色,特别是暗河内的飞瀑,为各地同类型溶洞所罕见,是值得认真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旅游资源”。根据地质部专家考察,认为甘乳岩有大型穿洞和塌陷天窗,还有竖井地下河等奇观,若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具观光、旅游、探险等特色的丰富景点,同时又能形成甘乳岩-湖口温泉-冠豸山一条旅游风景带。
(2)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及其附属建筑“桂林堂”座落于小陶镇八一村张坑自然村。总占地面积3830.04平方米,其中“允升楼”940.04平方米,“桂林堂”28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31.56平方米,其中“允升楼”1010.95平方米,“桂林堂”2220.61平方米。2000年7月,“允升楼”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始建于清咸丰九年,距今已有147年历史,坐北朝南,二层圆形土堡,堡内中轴线上为天井、春亭、主厅及厢房组成,沿土堡一周为二层木构围廊式护厝,共有大小62间房。1975年后,堡内最后二户人搬出后至今无人居住。“桂林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坐南朝北,三进木构民居。有大小108间房。
(3)八一村朱氏九节龙始于乾隆26年,朱氏族人为缅怀先祖而兴起。1986年开始恢复。88年参加三明地区首届舞龙大赛荣获第二名。同年,该龙节目在福建电视台《海峡同乐晚会》、《闽水魂》上播出。至使朱氏龙名声大振。2003年6月朱氏九节龙加盟365bet官网:民间艺术团。
二、和谐、有活力的八一村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是倡导八一村文明新风。成立老年协会;结合“八荣八耻”,充实完善符合村情、民情的《八一村村规民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开办新农民夜校,制定培训计划,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结合农事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医疗、法律等方面培训。三是宽带入八一村,在永安市率先创建村级网页——“永安之窗”八一村网页,发布村情动态和招商项目,吸引投资;链接科技星火网站,定期采集农村经济信息,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四是装置“实时气象信息显示屏”和移动通信机站,开通全省首家农村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及时为广大村民发布天气预报、森林火险及地质灾害预报等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每天发送小区信息2500多条,扩大社会影响。五是挖掘特色民俗。继续抓好村业余文艺团体建设,组织腰鼓队、秧歌队等民俗文艺表演队有计划地开展训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六是创建平安八一村。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法律意识;组建军警民共建平安村治安执勤点,完善村级治安防控网络;发挥治保主任和综治协管员、调解员作用,及时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
三、以“2006年五个力争”为目标的八一村
力争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重点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竹胶板加工厂、葛粉产品系列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和达标投产;促进农产品(莴苣)加工、藕粉加工等项目安家落地;策划一批新项目,加强招商推介。同时,邀请旅游部门对八一村的乡村一日游作进一步的规划、论证,形成招商项目。
力争“两个增收”取得新突破。推广亩产值达5000元和超万元以上的两个农业高效栽培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户受益面,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服务站、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农机服务合作社等组织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致富渠道。
力争新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要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加快科教文体服务中心、四个新村点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三清六改”活动,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确保实现村庄的“美化、绿化、净化、亮化”。
力争农民培训取得新突破。实施“百名村民培训工程”。采取“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参观)”的方式,使广大村民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依托新农民夜校等组织,结合农事季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科技培训;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致富能力。继续抓好“六大员”和示范户(能人)两大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服务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力争村民自治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将村民的热情、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村务管理,并形成新的村民自治机制,尝试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会等,不断创新和完善村内部管理机制,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从六大员和示范户等五支队伍中,培养和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办事公道、能力突出的年轻人,增强村两委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