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印度、日本、韩国:都有失败经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在文中分析称,与中国相比,其它亚洲国家去年的航天活动就不尽如人意了,不仅发射次数很少,还陆续发生严重事故。
日本虽然成功进行了2次重要的航天发射,由欧洲火箭发射的日本BSAT-3B通信卫星也顺利入轨,并回收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但日本金星探测器没能按计划进入运行轨道,这对其空间探测计划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原本加紧开展的月球着陆器研制进度延迟,技术难度也将降低。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借助美国的力量积极参与载人航天,但是,借助别国航天飞机获取的经验毕竟非常有限。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就曾提出目标,争取到2025年拥有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不过,日本要实现自主载人航天恐怕并不容易。分析认为日本自主研制的火箭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日本尚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就目前情况而言,实现这些突破难度很大。
印度作为航天领域的后起之秀,已拥有4种系列的国产运载火箭,运用成熟的“一箭多星”技术将数十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许多是其它国家的商用卫星。印度已经拥有了低温火箭技术,这是实现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甚至可能在日本之前实现载人航天。
2010年,印度只进行了3次航天发射,失败了2次,这对其航天业是个沉重打击,载人航天计划也将因此推迟。有关分析认为,制造工艺不过硬,是造成印度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宏大的战略目标与航天研发基础也可能存在“脱节”。
继韩国第一枚“罗老”-1火箭2009年发射失败后,该国第二枚“罗老”-1火箭在2010年又发射失败。分析指,这表明韩国航天工业的基础还没打好,整个航天发展战略和管理体系需要调整,真正进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路还很长。
此外,巴西、伊朗等国家的航天科技产业都在崛起,它们也试图在外层空间勾勒各自的蓝图,立志加入“航天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