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今日国际热词
中新社坎昆12月3日电 (记者 李洋) 有关墨西哥“秘密文本”的传闻3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激起强烈反响,给目前犹如一潭死水的谈判投入一枚“震撼弹”。各方对此紧急表态。

几个非政府组织当天率先爆料,称墨西哥方面在搞“秘密文本”。有非政府组织消息人士对本社记者表示,墨西哥的这种行为和当年丹麦的做法差不多。

非政府组织声称,这份墨西哥“秘密文本”的内容包括:用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替换《京都议定书》,对气温控制上限也大幅提高。

中新社记者随后还获得一份由数十个非政府组织联署的致墨西哥政府和坎昆气候大会主席公开信,要求在谈判进程中坚持“透明”和“民主”。

面对这枚“震撼弹”,与会者高度关注,各种相关声明一时间在会场满天飞。而媒体记者抓住各种机会提出有关问题,争取能把“秘密文本”事件搞个水落石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菲格雷斯在当天下午的记者会上就此表示,涉及的有关案文并无“秘密”,与会代表已经看过。她认为,有关谈判遵守了联合国的有关程序。

中国、日本和欧盟谈判代表均否认存在“秘密文本”。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惠康当天表示,目前“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东道国墨西哥尽量保证了谈判的透明和公开。

日本谈判代表山田彰说,如果有这份“秘密文本”,他“也想看一看”,从而间接否定存在“秘密文本”。欧盟代表则是简单地表示否定。

也有非政府组织为墨西哥鸣不平。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气候政策主任施密特表示,东道国墨西哥在坎昆会议的谈判组织工作中的表现是出色的,他们接受各方意见,试图拟定一份能够融合各方不同观点的协议,整个过程和即将公布的文本都是惯例。

然而,一些非政府组织仍然坚持,“秘密文本”是存在的。菲格雷斯则称,有关文本将于4日揭晓,只不过这个文本对所有谈判代表是公开的。(完)

' />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全球气候谈判僵持不下 各方纷纷警告“后果很严重”

作者 肖欣

食品安全告急,金融安全告急,国家安全告急……随着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接连发布的“警告”不断在坎昆提醒与会者:气候变化在诸多领域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威胁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计甚至生命。

坎昆会议开幕当天,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警告,未来90年中,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降雨量、水源供给、气象系统等一系列变化,将可能使全球10亿人无家可归。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可能是这10亿人中最焦虑的一个,面对马尔代夫将在百年内沉入印度洋底的警告,他甚考虑购买一片新土地,举国搬迁。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2日在坎昆发布报告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到2050年,全球基本粮食价格或将上涨31%到101%。这份名为《食品安全、农业和气候变化2050:情景、结果和政治选择》警告说,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增长将远远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气候变化成为影响粮食增产关键。

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新的金融危机。坎昆会议前夕,来自全球的260名投资者联合警告说,到205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全球GDP高达20%的损失。其联合发布的声明指出,为了把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全球到2020年至少需投入5000亿美元成本。

流行病学专家则警告,气候变化最终损害的是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中国疾病防控中心流行病学主任阚坚力曾警告说,气候变化将完全影响传染病的传播模式,疾病可能被带到新的地区,一些新发传染病也在近些年频繁出现,如全球流感的暴发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此外,极端天气、空气污染等也会加重哮喘等敏感疾病的发病危险,自然灾害甚至对精神健康存在潜在影响。

诸多警告说明人们对全球气候谈判未能取得重大成果而“心急如焚”。乐施会政策专家戈尔则直接警告坎昆会议: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进展是当前最迫切的事情。他强调,“现在绝不能放弃联合国谈判机制,这是唯一能产生最有效方案的平台,使人们还有机会应对尚未完全呈现的全球危机。”

' />
?

11月30日,一名与会代表在观察坎昆气候大会会议中心的一个地球模型

1日,坎昆气候大会谈判进入第3天,这才是各国在气候议题上争夺的开始。专家们表示,无论是去年在哥本哈根还是今年在坎昆,“气候谈判”实质上都是一场艰难的“政治谈判”,各国都把国家利益置于考量的首位,而这次坎昆气候谈判的“碳政治”博弈正在逐步“转型”。对中国来说,这种转型既是考验,又是机会。文/本报特派坎昆记者毛玉西、薛松

转型之一:

从环保话题到产业升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强世功接受本报采访时从“碳政治”的视角对坎昆气候大会进行了解读。

强世功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1997年达成的可操作的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使得环境问题转化为气候问题,进而在技术上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法律上产生了各国围绕“碳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由此形成全新的“碳政治”。

强世功认为,坎昆大会“碳政治”博弈的转型之一就是:各国对“碳政治”的理解或关注的重点在发生改变,原本的环保话题,如今日益变成了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的产业升级话题,这将从技术层面上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强世功指出,哥本哈根之前,大家关注全球变暖或者气候变化,都还是在环保话题的范畴之中。而如今,气候谈判借助“环保的东风”,开始逐步“升级”,逐步过渡到如今的产业升级的竞争中来。这也就是说,“碳政治”博弈正转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当石化等可再生能源耗尽后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问题。所以说,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变成了产业升级的问题。

哥本哈根之后的中美关系开始增加了一个新的博弈领域——新能源领域。从美国角度讲,美国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希望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其实只是表象,从根本上是为美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寻求出路,这将带动美国的经济再度转型。


转型之二:

博弈从欧盟转移到美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除了“碳政治”的内涵转型之外,“碳政治”博弈的力量也开始从欧盟转移到中美两个大国。

他认为,此前各种气候谈判或各种气候机制的设置,基本上都由欧盟主导的。而如今,中美之间的“碳政治”博弈,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开始凸显,这次坎昆更是备受各方关注。气候议题已经成为中美继军事、意识形态、经贸、汇率之后的另一个摩擦与磋商的重要领域。

强世功说,自从哥本哈根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强化环保、节能、减排等议题,也说明我国开始重视与美国方面的良性互动,强化两国在气候议题的合作,而不是扩大分歧。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希望借此占据未来新能源的主导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吻合。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从“高耗”到“低耗”的转变,迫切需要新能源技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写入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碳政治”博弈中中国未来作用的发挥,强世功认为,目前由西方主导的“碳政治”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压力,不如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坎昆“碳政治”:

中国由被动到主动

11月30日,中国官方代表团负责人表示,由于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一度陷入被动,我国政府随后采取了积极的应对姿态。在坎昆展览馆NGO组织的展览区,写有“CHINA”标识的展台是现场为数不多的政府性官方展台。同样,在月亮宫酒店谈判主会场,也随处可见中国强化环保、恪守减排承诺的文件。此外,12月6日还将举行“中国日”活动,主动与各国在气候议题上加强交流,减少误解。


记者手记

今年坎昆会议“静悄悄”

连续3天来,记者奔走于坎昆气候大会的两个主会场——“月亮宫”与坎昆展览馆。记者观察到,与上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浓烈的“火药味”不同,这次坎昆气候大会“温和”了很多,似乎让许多此前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媒体有些“无所适从”——缺乏场外抗议声等“火药味”的气候变化谈判,似乎变得平淡乏味。

坎昆气候大会开幕以来现场秩序一切都良好,记者并没有目睹NGO组织的抗议活动。

仔细想想,这次大会NGO组织的“静悄悄”还是有原因的。一是墨西哥政府吸取了上次哥本哈根的教训,采取“分拆”大会现场的方式,疏导了NGO接近政府谈判现场;二是坎昆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很多赴会环保组织闲暇之余,心情或许更放松一些;三是坎昆远离发达城市,远离欧洲,旅游者似乎不会花费高昂代价前来“捣乱”。当然,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哥本哈根大会的喧闹,NGO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复杂性认识趋于理性。 (毛玉西)

' />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王雪) 备受瞩目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29日在墨西哥坎昆开幕。相比去年高调的哥本哈根会议,今年的坎昆会议明显低调了许多。由于各方对坎昆会议前景“期望不高”,媒体报道坎昆会议时弥漫着悲观情绪。

欧洲电视台称,虽然开幕式“激动人心,但会谈的前景却是不容乐观。”南非星报在报道中指出,开幕式当天即发生混乱的交通可以看作是坎昆气候大会“不祥的预兆(凶兆)”。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援引联合国政策规划助理秘书长罗伯特·奥尔的话称,“我们需要在坎昆会议中有所进展,但没人认为大会能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指标、气候资金、技术等问题上分歧严重,“期望有限”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共识。不过,玻利维亚驻联合国大使Pablo Solon在英国卫报撰文称,所谓坎昆会议“期望不高”的说法是一些工业化国家意图模糊自己的减排义务而炮制的把戏。

Pablo Solon呼吁人们一起来拯救地球,告诉领导者们他们对坎昆气候大会期望甚高,它直接关乎着人类子孙以及整个地球未来的命运。

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有人甚至失去耐心,开始质疑通过联合国渠道来解决气候问题的可行性。欧盟气候行动专员康妮·赫泽高在本月早些时候曾说,“如果坎昆会议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基础上再无进展,一些重要参与者将不再有兴趣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气候问题。”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说,坎昆气候大会或许会见证联合国气候组织“被甩”。报道称,通过联合国来制定一份全球性的条约以解决气候问题也许并不是人类力所能及之道。

虽然舆论对坎昆会议期望值不高,但媒体对会议取得某种程度的成果仍充满希望。印度斯坦报报道,坎昆会议目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大致有两种设想,一种设想较为绝对,追求包容全局的解决方案;另一种则认为聊胜于无,能达成多少是多少,总强于什么也没做。目前来看,按照后一种设想气候谈判进行的较为理想。印度教徒报也认为,在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上,坎昆气候大会谈判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华盛顿邮报称,意识到制定约束性条约强制各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做法难以达成,许多专家现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可行的目标上,即减少煤烟、沼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报称,华盛顿一家非政府组织表示,通过清除这些气体,全球变暖能推迟多达40年的时间。(完)

' />
中新社坎昆11月30日电(记者 赵建华)正在坎昆举行的国际气候大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达成一个“平衡”的谈判结果。针对何谓平衡的问题,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惠康当地时间30日解释了其中的三层含义。

他说,首先从政治上讲,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诉求要平衡,双方的谈判诉求要有一个公平、综合的结果,不能偏向一方。否则,就不公平,对方也难以接受。

其次,双轨也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工作组之间要平衡。如果《公约》工作组取得了进展,但《议定书》工作组踏步不前,这不能叫平衡。

第三,在双轨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取得平衡。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LCA)涉及的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减缓、适应等要素之间,要实现平衡。

虽然不能要求各要素的谈判同步走,但必须表明这些要素的谈判是向前走的。黄惠康表示,发达国家如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金、技术,但在减排的问题上不作出承诺,这也不能算是实现了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