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叶青林 > 正文
企业式绩效评价标准不适合高校
www.fjnet.cn?2009-12-11 08:12? 叶青林?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昨日,由中央教科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据悉,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12月10日《长江日报》)

高校不断曝出的学术抄袭、领导腐败案件显然已经将其自身置于一个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这样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评价榜单的推出,更是让高校成为了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高耗低产”、“只管花钱不见效益”类的批评则是随处可见,民众由于高校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而造成的愤怒似乎也再次得到了宣泄的机会。的确,按照这份《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大量的重点高校拿着国家的宝贵的教育、科研经费,却只有极其有限的效益产出,于理来说,民众的愤怒和口水似乎并不为过。但是,果真如此吗?

据悉,此次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很明显,这次评价是在借用企业式的绩效评价标准来衡量高校。但是,这样的评价模式又怎能适用于高校呢?

高校并不等同于企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较短,短时大力的投入即可以迅速的作用于产出并影响企业效益;而高校的投入产出周期相对漫长,一时的投入未必能够带来显著的改变。特别在此次产出评价标准被主要确定为论文、专著、获奖等科研类型的情况下,企业式的评价标准尤其显得格格不入。教育、科研经费的增加或许可以加快科研的进度,但是,科研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并不可能因为投入的增加而迅速的带来成果的爆炸性增长。更何况,院校、学科各有特色,如同有的学科论文出产率高,有的则相对较低;有的工科研究对科研经费投入要求较多,而有的社会科学类投入要求则相对较少,如此一来,一刀切式的按照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来衡量一所高校的绩效就会有失公允。

同时,高校的效益贡献又岂能仅仅主要局限于科研方面呢?高校虽然肩负着科研使命,但同时也担负有教学的任务。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即被用于科研,同时也用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而这些方面的效益又难以量化统计且又并未归入统计,那么,投入产出计算就又有失衡的嫌疑了。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式的绩效评价标准并不能适用于高校。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