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煤老板做慈善的黑白红
www.fjnet.cn?2011-04-20 10:07? 刘彦?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

慈善行为应与政府切割。公益事业就是公益事业,怎么叫‘捐给当地政府’?公益事业是善事,讲究的是一个善念,当然不能 ‘收回成本’。但是,在中国当下,富人有另外一种做公益的方式。

山西煤老板的身份色彩似乎在多年的黑色渲染后开始慢慢变白,甚至变得多彩起来。据中国新闻网4月19日消息,山西煤改过后,汾阳市一群煤老板组成转型协会,将资金投向了公益事业。有趣的是,这则新闻报道中还有一条注脚,汾阳对公益事业投资最多的煤老板孔祥生说:“我们投资的15亿中,一大部分是要捐给当地政府,就不打算收回成本。 ”

煤老板做公益事业,当然是好事。白色总比黑色更安全,也更受人尊重。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善人”与“富人”往往也贴着同一个标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追求,也构成了中国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的伦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过去封建制下的中国,富人铺路架桥,开仓赈灾,救济穷困,也都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维系和运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资源。现在,汾阳煤老板试图改变自己那种黑色经济获利者的形象,转而投身当地的公益事业,一方面构成了对中国优良传统的重温与恢复,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的商业伦理以及商人的身份色彩,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富人行善,善亦难行矣。首先,慈善行为应与政府切割。公益事业就是公益事业,怎么叫“捐给当地政府”?这往往使人产生双重联想:一是汾阳这次煤老板做公益,是出于行善的动机,还是政府的动员?在历史上我们不难看到,每至政府有难处,官员便向富人“逼捐”,为了让富人掏出钱来,官员往往使尽手段,结局当然往往都是政府得逞,而富人遭殃。在这种情况下,富人无疑也是弱者,茅于轼先生所谓“为富人说话”之谓也。也即,与更强势的政府权力比起来,富人往往也是弱势的一方,无论是税负的增加还是善款的被动员,无不出于弱者对强者的臣服。这种被迫的臣服不但不能带来富人对慈善事业的真心向往,反而是对富人财产的另一种剥夺。只有出于真心的行善,才能将善念扩散,并使善行的伦理教化作用进一步彰显。

同时,如中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宗庆后所公开表示的那样,经营好企业、创造利润才是商人最大的善行,企业经营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生计。并因此,宗庆后拒绝成为“裸捐”的带头人。如果商人都不去创造利润而是将钱投向效益有限的公用事业,则公用事业虽发展了,但商人这个制造利润的机器被改造了,税源成了一次性的投资,对于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说,未见得是一件好事。

而煤老板做公益所引起的另一重联想则是,此次煤老板的转身,是否真的意味着富人在纯粹“做公益”?正如前述的煤老板所言,“捐给政府,就不打算收回成本。 ”公益事业是善事,讲究的是一个善念,当然不能“收回成本”。但是,在中国当下,富人有另外一种做公益的方式,那就是通过给政府捐款(说是用于当地民生事业),或改善在政府中的形象以利未来 “好办事”,或者干脆派钱给政府,将善行看成另一种方式的投资行为。慈善被蒙上了透过权力谋取更大利益的灰色纱幕之后,善行也必将变味和变色。

凡商人总要逐利,甚至,商人最大的道德应该首先是创造利润,但创造利润的方式必须正当。既不能是沾满血色的黑煤经济,也不能是红黑通吃的变色生意。因此,面对山西煤老板的身份转型,需要仔细甄别之后,方能下一个黑白红的定断。

(作者为《中国新闻周刊》编委)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