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认稿不认本科生”扼杀学术创新

www.fjnet.cn?2012-05-11 08:58? 吴  乔?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重作者名气、重论文数量,把论文最关键的质量弃置一边,最终形成错误的学术价值导向,即不重内在的学术创新,而重外在的鸡毛蒜皮,结果把学术创新生生扼杀了。

南开大学的一些本科生,发表论文时遭遇“身份烦恼”。那些学术期刊甚至是核心期刊,对这些本科生的论文质量无疑义,觉得够水平,就是觉得他们的身份不够级别,没分量。于是要求把导师署上,而且必须是第一作者。明明是自己写的,却没有独立署名权,学生不愿意,导师也未必愿意。

这是学术领域的“拉大旗、做虎皮”现象。想用导师的名头来显示与刊物的分量对等,发个本科生的论文就以为降低了自己的档次,这恐怕是一些学术刊物“导师署名情绪”的心理障碍作祟。这就很令人奇怪,学术刊物不以论文质量论分量,倒以作者身份托声誉,何故?

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学术鉴别和把关能力底气不足之故。真有这等实力,根本不靠作者身份来扬显,只靠论文质量来说话,又何惧作者身份之微?本科生都能写出如此水平的论文来,则更显学术期刊慧眼识才、奖掖后学的德操,于刊物岂不更美?不以此为荣,反怕人笑话,归根到底只能说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功底、地位和评价鉴别体系不过关,多虚名少实功而已。

学术界不止一次发生过论文抄袭的案例。一些论文抄袭者倒是投一些学术期刊所好,把导师列为第一学者。在导师名头影响之下,学术期刊便卸了学术把关之责,使论文得以发表。及至丑闻披露,刊物大呼上当,有的导师不知情却被栽上抄袭的名份,辩也不是,不辩也不是。追根究底,第一责任人乃是学术期刊而非导师,是导师给学术期刊背了黑锅。设若不是一些学术期刊要求导师必须为第一作者的劳什子规定,那些被署名的导师又何以被污染了自己的学术清白?

这种学术期刊“拉大旗、做虎皮”现象,与当前学术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酷似一对孪生兄弟。重作者名气、重论文数量,而把论文最关键的质量弃置一边,最终形成错误的学术价值导向,即不重内在的学术创新,而重外在的鸡毛蒜皮,结果把学术创新生生扼杀了。

目前,中国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字对比。引用率的背后,恰恰表明的是论文的接受度与应用度。论文发出来了,却无人问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垃圾。“群众眼睛雪亮”,在学术领域,学者更是火眼金睛。哪篇论文有分量,哪篇论文是水货,一看便知。多年前即有学者表示,中国论文95%以上是垃圾,语或虽偏激,却揭示我国大量学术论文缺乏含金量的尴尬现实。

诚然,学术期刊建立以论文质量为惟一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面临着诸多现实冲击。诸如在强大的评职称压力作用下蜂拥而至的水货论文大军,冲击着许多学术刊物崇高而纯洁的价值体系。惟有断其源,使学人不为职称论文所累,而把精力用到写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上,方能让学术期刊清净一些。但是,在这样的冲击中,学术期刊并非没有能动性,甘于被冲击的惯性所击倒,同样是缺乏学术良知的表现。

这个能动性和学术良知,其实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改起,一点点收复失地,重建学术高地。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即是收复失地的第一步。对那些受职称论文冲击不太强烈的地方、领域、人群,先把只重论文质量的大旗树起来。什么本科生、名家学者,只要论文达到要求,照发不误。如此,方能充分给年轻后学以信心激励,在学术创新道路上奋力开掘,从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有了学术创新能力的充分涵养,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才会有不竭的源泉。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