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拉“屈原”卖粽子,“过度消费古人”之风该休矣

www.fjnet.cn?2012-06-14 11:23? 凌国华?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端午节将至,正是粽子热销之时。成都有名的“粽子一条街”——马鞍东路上,短短半条小街,两边均摆满了卖粽子的摊位,仔细数数,差不多有近30家。为了促销,商家们都使出了各自的手段。昨日,一家粽子店打出“屈氏粽子”的招牌,老板娘还自称是屈原72代后裔。这让新老客户 “眼前一亮”,围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好奇:“真跟屈原有关系?”(天府早报,6月13日)

端午节来临之际,打着屈原后人的旗号卖粽子,确实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商家为推销商品,利用各种手段做广告,自然无可厚非。商家把商品和古人联系在一起,利用古人的“名人效应”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销量,这也不是第一次,无核厚非。而且如果广告做得好,不仅能扩大商品销量,而且能够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儿。

拉古人给自己的商品做广告,不但要确保“靠谱”的前提,更要找准文化和商业的结合点。卖粽子的商家打出“屈氏粽子”的招牌,而且自称是屈原72代后裔,并且声称有族谱作证。商家是否是屈原后裔,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证明的,需要专家的一系列考证工作。暂且抛开这个不讲,退一步讲,即便商家真的是屈原后裔,是否就能理直气壮地打着祖宗的旗号来售卖粽子呢?而且声称“卖粽子也就是祭奠祖先”,这样是不是有些牵强了?

众所周知,相对于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精神,更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至于粽子的由来,据说屈原自沉汨罗江后,当地民众为了防止江中的水族毁坏屈原的遗体,就用菰叶把黍米裹成牛角状(故粽子又称“角黍”)投入江中,水族吃了“角黍”,就无暇毁坏屈原的遗体了。后来就演变为祭奠屈原的一种习俗。

将屈原后人和卖粽子联系起来,不过是商家的商业噱头,不必过度解读。但从这件事情当中,也能发现当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硬伤”。不可否认,随着繁荣文化产业热潮的日渐勃兴,文化也正在遭遇“过度消费”的危机。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鼓动下,一些商家也瞄上了“文化”这块唐僧肉,好像凡事只要跟文化搭了边儿,就算是繁荣文化产业了。殊不知,把文化当作谋利的工具,不仅不会给文化带来繁荣,而且会使文化因过的消费而陷入发展窘境。这样的“文化繁荣”,我们宁可不要。

商业活动过度消费文化的现实,给如何繁荣文化发展提出了真正的挑战。当然,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孤立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支持,即便如此,文化发展的主线也不能偏离,文化产业舞台上的主角必须得是“文化”,而不是扯大旗作虎皮的商业谋利。此外,繁荣文化发展不能仅仅出于“图利”的目的,许多文化形态无“利”可言甚至要“倒贴钱”也要发展,因为文化的软实力不是用“利”能够衡量的。

商家打出“屈原后人”旗号卖粽子,即便商家真的是“屈原后裔”,以这种商业行为来祭奠祖先,同样值得商榷。因为,相对于利用屈原的名气卖粽子,好好发扬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上下求索精神,不是更有利于纪念祖先、更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吗?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