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成长标准”禁锢孩子的健康成长
www.fjnet.cn?2012-10-17 16:51? 范子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为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比如,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等。(10月16日央视)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寄托、祖国的未来,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这一儿童成长标准,想必很多人未必满怀欣喜和期待,相反可能感到纠结和迷惘。试问,如何孩子有一条或数条不合“标准”还算成长不?看来只能借助近日蹿红的“元芳体”自我揶揄:元芳,你怎么看? 教育部的用心良苦或许毋庸置疑,但这样的一套标准到底科学、实用、可行与否显然得打一个不小的问号,诚然,我们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降低要求,但要求3岁不跟陌生人走、4岁体谅父母、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等,未免太强孩子所难了。 不跟陌生人走,固然是出于孩子的自我保护,但陌生人未必一定就是坏人、不可信之人,陌生人现象显然是成人社会必须检讨和矫正的,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通过道德、法规的建设,让陌生人不再可疑、可怕,却让懵懂无知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去提防,怎么说都显得不厚道甚至于有点残忍。 孩子天真烂漫,个性各异,有自己的主见和特长,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刻意追求孩子自小接受不同意见,放弃主见做“乖孩子”, 用同一种眼光观察世界、同一种思维思考问题,无疑背离了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思想多元的育人理念,极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从小培养成千人一面的书呆子吗? 《新闻晚报》15日一则报道说,有的学校和老师规定小学生上厕所不超过三次,上课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不少家长忧心“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垮个性化教育”,甚至“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这一小学版的“成长标准”或无明文规定,却不啻是学前版的翻版和延伸。 或许这只是个参考标准,并不作为硬性的考评标尺,但毕竟教育部是教育界最高行政机构,其出台的规范、标准之权威性、导向性不言而喻,既然是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的标准,出炉之前不妨走出办公室,走近学生、家长和教育者群体,集聚各方智慧和建议,避免适得其反,禁锢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25]住建部可否为公共厕所订立或修改标准?
- [ 09-10]“诈称式维权”揭露银行制度的弊端
- [ 09-04]“神医”们有哪些“秘密武器”
- [ 08-07]奥运双重标准有损公平正义
- [ 07-30]苹果双重标准的背后是执法不严
- [ 07-18]温州“60元工作餐标准”这碗水还需端平
- [ 07-06]国产奶须尽快与联合国新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