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一出,议论纷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中国暂不会将火炕技术申请非遗,“我们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来走。”

文化具有独特性,也有共通性。韩国的暖炕技术与中国的火炕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也使得其在申遗过程中多了几多顾忌。而对中国来说,像太极拳、二十四节气这样等着申遗的项目还有很多,当然没必要因为韩国申请暖炕,我们就申请火炕,韩国申请泡菜技艺,我们也申请泡菜。

担忧韩国捷足先登,中国的火炕技术遭到冷落,网友的想法可以理解。然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意,还在于通过这个平台,对非物质文化实现更好的保护。申遗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为了申遗而申遗,反倒违背了保护文化的初衷。君不见,国内出现一股申遗热,其间夹杂了太多的功利性因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保护反倒退居其次。

无论申遗是否成功,文化遗产都在那里,不增不减;无论能否带来经济效益,我们的呵护都该一以贯之,不来不去。唯有建立这样的共识,秉持这样的理念,才会在文化保护上做到以我为主;也唯有具备这样的定力,获得这样的胸襟,才能彰显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应有的文化自信。

韩国“申遗”日前传出新动向——暖炕申遗,这很容易让国人联想到我们的“土炕”。于是乎,许多中国网友再次表达出情感上的不能接受,“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不忿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是网友第一次发出不忿声音了,每每遇到类似的与中国相关的申遗项目时,总是习惯性误以为韩国人来“抢”,民族主义的向心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这种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是值得理解和肯定的。但不得不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媒体的误导,不少对韩国“申遗”的批评选错了靶子。比如,此次“暖炕申遗”其实指的是具有朝鲜半岛特色的“温突”取暖系统,与中国的“土炕”并非同一概念;早前,韩国的“端午祭”也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端午节;韩国也没有所谓的“中医申遗”,只是将一本叫《东医宝鉴》的医书申报世界纪录遗产;“活字印刷术申遗”同样属于张冠李戴,韩国只是有一本佛经入选世界纪录遗产,这本佛经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这些所谓申遗完全是无中生有,或网友杜撰,或媒体误导。

韩国“申遗”为何落得这般境地?从积极的方面看,由于中韩文化有许多相通共融的地方,不少人对韩国“申遗”的敏感表现,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和推崇。而这样一种心态常常被一些不负责任的网友和媒体利用,有意无意就会挑起一些子虚乌有的文化争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祭孔大典”的申遗消息,除了国内论坛外,韩国媒体根本没有相关报道,但我们的一些媒体不加核实却言之凿凿,结果便挑起了一场自娱自乐式的骂战。在韩国“被申遗”之外,还产生过“抢祖宗”谣言——“孙中山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后裔”……虽然这些消息最终都被证伪、相关媒体也被处理,但仍然被不少人相信。不明真相网友的调侃揶揄或可理解,但媒体故意制造争议的做法却值得警惕,其损害的不仅是公信力,还包括中国媒体的国际形象。

抛开韩国“被申遗”引发的不满,假如韩国果真要把这些与中国有关的项目“申遗”怎么办?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骂其“偷”吗?实则不然。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所言,我们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抱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心态。一方面,“申遗”不是专利申请,不等于商标注册,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之后,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另一方面,“申遗”的本质,是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展示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既不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高下的评判,也无关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否。如果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对待韩国“申遗”就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就能够理解中国政府不受韩国“申遗”影响的缘由。

目前,我国共有38个非遗项目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也是三个名录都有入选项目的唯一国家。“申遗”不是一场比赛,不必唯恐落人后,理应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统筹考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申报,这正是中国政府对待“申遗”的一贯态度。

韩国暖炕申遗的新闻发布有几天了,有人愤怒,有人调侃,有人鄙之。文化部方面日前也回应称:“不会按韩国节奏走”。

国人的心态挺好玩。一边是追着“星星”赏韩流,大赞韩国文化,美女恨不得嫁给都教授;一边面对韩国式申遗,嗤之以鼻,大有一种“泱泱大国,天朝上邦”的文化优越感。

有媒体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标题,“韩国拟将暖炕申遗:常州人笑了,汤婆子及脚炉也可申遗”。为啥呢?这篇报道还援引当地民俗专家的话说:“如果暖炕都能申请非遗,那我们能申请非遗的就太多了”。

的确,以中国之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可申遗的项目还排着长队呢。近年来,这已不是韩国申遗的话题第一次刺痛国人神经。从端午祭、韩医,直至活字印刷术,一次次风波让国人大跌眼镜。但很少有人冷静分析韩国为什么要做?大多数国人对韩国的认识,还停留在“精致的韩剧”、“好吃的泡菜”、“厉害的整容术”这些简单的符号上。

笔者曾访问过一次韩国,对处于工业化后期的韩国迸发出的文化勃勃生机印象深刻。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从传统的工艺品、服装、到传统的茶艺、陶艺再到传统的礼仪与家庭秩序,是如此地深入到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韩国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得如此和谐。

更难能可贵的是,韩国人自觉地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新创意。首尔市有一家著名的文化创意机构,叫“想象工匠”。这个机构推崇的一句口号令人叹服:“用文化也能赚钱,用文化也能自食其力。”

笔者访问韩国时是夏天,接待我们的韩方志愿者是一位男士。有一天,太阳很大,此君整整齐齐地穿着韩服,任额头冒汗,他连一个纽扣也不解。我很好奇,请翻译问问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想把韩国服饰文化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此举令我肃然起敬。尽管对韩国文化的了解只是匆忙的一瞥,却感觉韩国人的民族文化自觉深入人心。韩国人如此珍视传统文化,不得不令人深思。反观我们自己,“非遗”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有报道称:在南京,5年来,已有180个老地名从南京的地图上消失。跳五猖、方山大鼓、栖霞龙舞、金陵折扇等288个“非遗”已消失三分之一。放眼华夏,多少非遗项目濒危,又有多少非遗项目都已到了人老艺衰甚至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地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和炫耀的。韩国暖炕申遗并非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申遗背后所传递的民族文化意识。说实话,很多人真正珍视的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而是申遗成功后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那些本该珍惜的文化遗产视而不见,直至有一天,那些非遗项目一一在我们的眼前消失,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据韩联社16日报道,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消息一出,有中国网友呼吁有关部门把与暖炕技术类似的火炕技术申请非遗。文化部非遗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推荐何种项目申请时,会请专家论证哪些项目更合适申请,“我们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来走。”(《新京报》3月18日)

2005年,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时,很多人想起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本是同根同源,却被韩国钻空子抢先“盗用”,其他诸如中医、汉字、风水,也被韩国一一“抢申”,这一度给国人带来情感上的失落与迷茫,让不少国人痛并愤怒着。然而细思之,大可不必如此,我们的关注点理应更多地落脚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即便韩国不抢先申遗,我们会对端午、暖炕技术等“敝帚自珍”吗?中华文明数千载源远流长,值得永久保存、纪念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术数不胜数,远比“暖炕技术”更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多了去了,在韩国抢先机申遗之前,引起了必要的关注吗?并没有!恰如有网友所言:“我家祖上的锅碗瓢盆多了去了,难道什么都要去申遗?”

一位民俗学家说:“文化是大家可以共享的,不像面包,你要是多咬了一口,我就会少咬一口。千万不能拿看待面包的眼光来看待文化遗产。”这话很有道理。即便韩国拿着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遗产成功申遗,也不能说明该项文化遗产发明权属于他们。申遗与否,与保护传统文化与技术并无必要关联。

文化部工作人员的说法让人欣慰,“申遗不按韩国的节奏走”,彰显了我们在申遗观念上的理性回归。为申遗而跟风较劲,紧跟着别人的节奏,只会迷失自己的路。与其盲目追随或争抢申遗,或是对韩国的“抢申”行径大加抨击斥责,倒不如反躬自省,我们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传承和推广工作。

申遗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传统文化的失落或没落。申遗不是为了炫耀或装点门面,而要在申遗后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同,从而使得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要不然,申遗成功后,那成果只会束之高阁,变成一长串遗产名录中的一员而已。如此,则申遗的意义何在?

韩联社16日报道称,韩国国土海洋部当天表示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人在申遗这件事儿上,的确挺有“直男精神”的。端午节申遗,泡菜申遗,中医申遗……而今又轮到了暖炕申遗,颇有“天下名物,皆入我毂中”的况味。不出意外地,暖炕申遗这条新闻,也再次遭到一些人的无情嘲讽,或鄙视,或戏谑,处处透出一股不屑与满不在乎的语气。

这些人的傲气,或来自于两种心态。一是,“炕”是中国发明的东西,你们韩国人抢来申遗,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二是,“炕”在寻常百姓家只是一个御寒工具,哪来什么申遗价值?拿来申遗,搞笑了吧。

诚然,文明古国的底蕴,的确赋予炎黄子孙充分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我们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诸子百家、诗书礼乐,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与文化,都是我们的原创,起码,在未有文献与考古证实之前,对某种文化与器物要慎下断语,勿急于揽入怀中。这不是自信,而是自妄。

就比如“炕”这种御寒工具,虽然早已为北方家庭普遍使用,但到底是不是中国人首创,仍值得考究。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但顾氏又指出“古书不载”。也就是说,在顾之前,没有文献提及中国有“炕”这种物什。倒是《旧唐书·东夷高丽传》曾提到,“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东夷高丽,明显指的是朝鲜半岛,自然包括韩国。既然清以前没有关于“炕”的专门记载,而《旧唐书》又指明,在与唐同时期的高丽出现过与“炕”相近的“坑”,为什么韩国人就不能说炕是他们的文化遗产呢?何况,韩国想要申遗的是“暖气炕”,并非传统中国的“土炕”,本不是一件物品,更无所谓“偷窃”了。

再来说说“炕”有没有申遗价值。从文化意义上讲,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炕”作为一种御寒工具能够存留下来,本身就体现出传统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炕”的演变与发展,也记录着人类日常生活的变迁,对窥探民众生活变迁史提供了一个视角。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对“暖炕”的申遗,也可树立品牌,打响名气,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正如韩国国土海洋部相关人士所言,“如果暖炕技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地热采暖的独创性和优越性将广为人知,这对相关产业的扩大出口和未来发展大有好处。”

嘲笑韩国暖炕申遗不会让我们更清醒。我们有太多的文化遗产,但同时又缺少足够的敏感。而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你可以在那些古厝的祭祀节日、深宅大院、墓地教堂里读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它既包含着风俗史,也渗透着政治史。而这种历千年而不变的历史质感,正在我们漫不经心的敷衍中,颓唐地流落于江湖,消失于草莽。这才是一个民族最应该心痛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嘲讽,而是反思。

王言虎(山西 学生)

最近,媒体报道了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立刻引发热议,众多网友对“暖炕”被韩国抢先申遗表示了担心。对此,有学者表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遥遥领先他国,完全不需要担心。文化部有关人士也站出来表示,我国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走。

中国跟韩国同属东亚汉字文化圈,文化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同源的,发展到后来就难免会有些东西彼此相似、难分你我。最近几年,两国突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较上了劲,互相将对方视为潜在竞争对手。这种竞争表面上是在争文化遗产的归属,背后却是民众对于本国文化认同的增强,以及文化自豪感的增强。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除了这些已经当选的,还有包括太极、24节气等10多个申请项目在排队。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适应过来,不理解为什么来自中国的业务突然增加这么多。

从数量上,我们确实是占据了第一,而且由于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也根本不需要担心韩国动摇我们的领先地位。但这样的“第一”就真的值得我们去自豪么?其实,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层含意,一是有价值、有意义,申请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向世界证明它的文化价值;第二层意思就是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由此以争取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这一点很像我国一些地方前一段争抢的“贫困县”帽子。

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车轮滚滚而来,人们从农村走到了城市,从农耕劳作变为工厂做工,月下对歌也变成了去歌厅卡拉ok,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与原来不一样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放在博物馆里长年保存,难免会让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在这种变迁中逐渐消失。

客观的社会变迁,加上主观的不重视保护,共同造就了我们文化中的很多优秀成分濒临灭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第一的地位,不仅是我国文化光辉灿烂的明证,恐怕更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力的结果——只要我们继续放任不管,任由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自生自灭,不用等我们申报,全世界都会推着我们得到这个“第一”。

尽管隐约带有那么点“差生”的意味,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仍然不可估量。至少它让很多对自己传统文化极不自信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世界价值。哪怕只是跟韩国抢一个“到底在哪里诞生”的名号,也足以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有重视它的必要。

但这种“争第一”的心态,偶尔为之振奋一下人心倒可以,就像奥运金牌振奋国人的自豪感一样。但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价值的扭曲。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把争“文化遗产”当成政府的一项政绩,企业也拿“文化遗产”当宣传噱头,以至于“孙悟空”、“潘金莲”这样的虚拟人物都有故里之争,着实贻笑大方,可谓节奏大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文化的本色,需要这些争当的热烈,更多的,恐怕还是自觉保护的担当与文化责任。

韩国想把暖炕申遗,或者证明这对他们很重要。中国没有申遗,却不等于忽视传统技术和文化。申不申遗,炕都在那儿。

近日,有消息称韩国最快将于2015年正式启动暖炕申遗工作。网友呼吁,有关部门应抢先把火炕技术申遗。对此,文化部方面回应,中国暂不会将火炕技术申遗,“我们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走”。

所谓韩国暖炕,据介绍与中国火炕差不多。在有些网友眼里,这一农业时代的传统技术,必定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怎么能让他人抢了先机?例如,有网友表示,“端午节已经没了,现在轮到暖炕,何时是个头”。还有网友讽刺:“如果东北大炕都是韩国的,那《乡村爱情故事》不就成了韩剧?”

搞清楚火炕源流,不是没有必要。通常认为,今天看到的火炕是女真人带入中原地区的。如1998年在吉林德惠市揽头窝堡遗址,发掘出土有距今约800年的火炕。也有研究认为,女真人的火炕技术是高句丽先人所传。证据是,在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的古沃沮人遗址发现距今2000多年前的火炕。但又有专家认为,炕在中原地区早就出现了。2006年,河北徐水县黑山遗址就发掘出西汉时期的炕。看来,这个问题在考古研究上仍未有定论。

但考古是考古,申遗是申遗。并不是说,韩国申遗了,这火炕发明权就归属他们。或者说,中国也有火炕,却被韩国抢先申遗,脸上就挂不住了。韩国想把暖炕申遗,或者证明这对他们很重要。中国没有申遗,却不等于忽视传统技术和文化。如果按照这种想法,正如有网友所说:“我家祖上的锅碗瓢盆多了去了,难道什么都要去申遗?”有关方面表示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走,这是比较清醒的认识。

若是志在保护遗产,就不必计较申不申遗。申遗的初衷本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但在国内却已经变味。且看近些年来国内各地的申遗热,多数是冲着政绩和经济目的而去。国内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简直数不胜数,也不可能每样都去申遗,更不能说申遗了才给予保护。据调查,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却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左右。这些馆藏文物的命运,令人心痛不已。像这样对待文物,申遗又有何益?

申不申遗,炕都在那儿。申遗不申遗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其自身价值。火炕不论它源于何时何地,都已成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类似这样的交流与传播中共同进步。这么看的话,就不会因为火炕是否中国发明而纠结,更不会因为韩国准备申遗而失落。

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遗的消息,日前引起热议。而文化部方面日前回应:“不会按韩国节奏走”。

“端午节被抢”、“暖炕”岌岌可危,韩国的申遗紧紧牵动着中国民众的心。“明明是我们的东西,怎么能让曾经的附属国抢了先?”在网民愤怒加调侃的时候,文化部回应:申遗不等于商标注册。民众同时被告知,韩国的做法不会影响我们的节奏。

申遗虽然不等于注册商标,但是却表明了韩国对待文化的态度。韩国实行近几十年来的文化兴起政策,正在一步步地为其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无论是“星星”等韩流,还是和中国“争抢”节日和炕,从某些方面看来,终归是文化的一种重视。国家对文化保护和传播倾注心血,国民在国家的舆论引导下自然会对文化产生价值的遵从和民族认同,从上到下,无论申遗是否成功,这些文化已经被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利于其传承发展,长此以往,文化的传承发展会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文化遗产灿烂丰富,但绝不是“物因多而廉”。积淀的古建筑、古文化在并不漫长的时间被打倒破坏者不在少数,有时候对文化传统不保护甚至是反传统,将宝贵的东西定义为腐朽或者老旧,如果韩国不“抢”申遗“端午节”、“暖炕”,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化可能不会被正眼瞧一瞧。

申遗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申遗后能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公众对“暖炕申遗”敏感,也未必就源于中韩文化遗产之争,而是心存疑惑:文化之根所在的地方,为何反不如别处的繁荣?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路走,但请不要忽视韩国申遗敲响的警钟。同时,面对民众,有关部门该做的,不是一味强调韩国申遗抢不了我们的饭碗,也不是让文物被葬送在推土机下,而是要反求诸己,端正对文化的态度,采取积极而实际的措施。这样,就算韩国搞“暖炕申遗”,网民表现出的也未必是着急,而会是气定神闲的悠游姿态吧!

□康健(西南民族大学学生)

要抢在中国前面,将暖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16日,韩国媒体报道称,拥有火炕生产技术的中国有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得先机”必须加快进程。(《环球时报》3月18日)

从“端午节”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一直到此次“暖炕申遗”……每次我们隔壁邻居韩国申遗,总会引发国内一些网友强烈质疑声,大家毫不掩饰对韩国申遗的蔑视、嘲笑,仿佛是在看一个刚刚吃饱的小个子,试图竞选健美先生。

很多人认为韩国不断拿中华文明申遗,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并且还有些像文化小偷,总试图将我们的文明成果据为己有。但是,反观韩国人这些年的申遗之路,我们除了愤愤不平、口诛笔伐之外,更当理性反思——为何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总是被韩国人抢先申遗。

无论是暖炕、还是端午,无论是活字印刷还是中医,说到底,都是我们的源头产品。可为何总被韩国人抢先申遗?千万别指责人家申遗是在做文化小偷,在这其中,我们要看到韩国人对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对文化遗产的敬重态度,而先不要管人家在这种努力背后有何种心态、目的。

就以活字印刷为例,韩国人之所以申遗成功,是有确凿证据的,一是,他们有世界公认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二是,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中国北宋发明家毕昇所发明的“泥土活字印刷法”进行了技术还原,却发现易碎、不牢靠。

也就是说,毕昇的活字印刷,并未普及、流行,或者说得到很好的保护;相反,是韩国人的金属活字术将印刷水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样的道理,即使暖炕是咱老东北人的“专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国人将其进行了改造,在现代技术下,将暖炕技术输送到了世界各地。我们没见有哪个老美家里有盘火炕的,但是却有美国家庭使用韩国暖炕技术的。

再看看这些年我们国内的申遗,有多少地方为申遗争抢名人故里打得不可开交?有多少地方为了扩大申遗范围,不惜推倒老建筑、老文物?又有多少景区因为过度开发,申遗成功后反被破坏……诚如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郑孝燮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形形色色的“申遗”动机中,只有一部分是抱着保护的态度,多数只是看到了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走上了歧途。

韩国人连泡菜、暖炕都要申遗的态度,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不够大气,但是人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看《大长今》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宋朝被视为天朝上国,去韩国一个使者,受到的接待都是超豪华的。可如今,我们却在膜拜《星星》、“长腿欧巴”声中,热衷于使用韩国的电子产品、美容护肤产品,接受韩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别再嘲笑韩国人拿“端午节”“暖炕”申遗,谁让我们不能够对祖宗遗留下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不断的创新呢?其实,我们的四大发明,基本每一项走的都是这样的老路,我们可能获得的是原创奖,却没有获得创新奖、推进奖,只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中败下阵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反省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韩国人的申遗热中冷静下来,反省自躬,不断促进我们用新观念、新思维保护对待文化遗产,我们才能硬气地说,小子,别闹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健美先生!

咱们的邻居又让国人不爽了一把:据韩国媒体16日报道,韩国国土海洋部当天表示,在听取专家和相关协会的意见后,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报道称,由于中国也认为地热采暖是自己的固有技术,所以有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得先机”必须加快进程,最快明年就将正式启动暖炕申遗工作。(3月17日《环球时报》)

从端午节“被韩国”算起,这些年,中医、《史记》、蚩尤、围棋等一连串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先后被打上韩国标签。虽然其中不少传闻后来被证伪,但国内部分舆论却因此患上了“厌韩症”,而这次的“暖炕风波”势必进一步激化了彼此间的“发明权争夺”,难怪有网友就此揶揄道:“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

如果说,自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那么揶揄则常常透露着心虚和底气不足。因为就规则、程序而言,韩国人将自认为能够代表本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工具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其享有的权利,别国无权干涉。如果仅仅因为自己后知后觉,就抱怨别人捷足先登,于情于理更是说不过去。

当然,考虑到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些共同拥有的非遗申报上出现争议,也在所难免。作为双方来说,与其脸红脖子粗地非要争个最终归属,不如携起手来联合申遗。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我们自己不就曾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吗?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和韩国也搞个联合申遗呢?

事实上,站在文化保育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位邻国在身旁,天天叫着、嚷着和我们争夺某项东西的发明权,未必就是件坏事。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即便有时候被对方捷足先登,抢走了一两件“自家物什”,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重视不够。这就好比当年,一些外资企业“抢注”我们的老字号商标,虽然说其行为令人愤怒,但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商标、产权意识的觉醒。

这些年,国人对于申遗的热情不可谓不高涨,但睽诸我们的非遗名录,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反观韩国,居然将泡菜、暖炕等在一些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也统统申遗。这倒并非因为人家可申报的东西不多,相反,这种既重视国粹瑰宝,又不忽略寻常巷陌的遗产观念,非常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学习。

要知道,相比那些个小众化的国粹瑰宝,这些常见“非遗”,往往更能影响游客对于一个国家的感官印象和最初看法。而且很多时候,文化、历史也是在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的物件、技艺中实现延续传承的。为什么欧洲的一些小镇能够历千年而气质不改,而我们的八大古都却早已面目全非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