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2月11日《京华时报》)

无论是从缓解现实的就业压力来看,还是从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来说,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都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新政。近些年来,在一股股创业潮的推动下,大学生这个创业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足够多的事实能够证明,大学生创业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但是,依然要看到的是,创业从来就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子,创业路上所伴随的风险,以及大学生本身的弱抗风险能力,大学生创业可能遭受的风险,是其他群体不能比拟的。对大学生来说,年轻或许可以说是最大的资本,而正是这个年轻,让大学生创业有着避之不及的风险,稍有不慎,耽误学业不说,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可能是终身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着数年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笔者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创业路上,最紧要的并不是是否有着合适的项目,而是在于整个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顿和艰难,这往往不是一股冲劲所能突破的,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储备甚至是社会经验的占有,这些都不是大学生创业者所能拥有的。正如某个创业大咖所言,大学生创业,其实就是拿着一把木头枪上战场,觉得自己很英雄,实际上是个木头枪,一枪就被人打死了,自己还打不死别人。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最核心的任务依然应该是学习,我们挂在嘴边的学以致用或是社会实践,都应该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已有一定储备的基础上。当然,这并不是对创业的否定,基于大学教育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如果能有成熟的创业项目,对创业者予以积极的鼓励,捧生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黑马,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鼓励不应该是盲目的,作为一种政策的存在,所释放出的信号,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是深刻存在的。而基于创业的现实来看,引导可能比鼓励更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从这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看,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鼓励,还是有着非常踏实的具体引导举措的,比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比如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此外,在资金、政策上也有一系列的支持鼓励。

事实上,相较于允许休学创业的创业鼓励,另一个更值得鼓励的做法是做好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这不仅仅适用于具体的创业过程中,对大学生在将来职场上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准确来说,创业并不仅仅是开设公司或是网店,在职场中经营自己的事业,同样也是创业。这些认知的导入以及精神的培养,需要的正是创业教育中的引导。

于此而言,创业并不是适合于每个学生的选择,但创业才能可以在鼓励和引导中挖掘出来,而创业精神更是值得鼓励的大学教育探索。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连续几年,高校毕业人数高位运行,“史上最难”已不足为道,“史上更难”才能生动地形容就业压力之大。而每一年,教育部门都用心良苦地制定各种政策来帮助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近年来的指导思想,每逢毕业季各地也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但教育部门首次对于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肯定,还是突破了既有手段与思维的框架,颇具创新意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多次着重提及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2013年底,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大学生青年不仅要泡实验室、图书馆,也要有创业理念”。今年1月17日,李总理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时称:“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还要有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缓解就业的一途,更有利于新生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校园里风靡一时的财富新贵带给无数在校大学生无限的遐想与激励。伴随着80后成长的郭敬明,三大网站的联合创始人王兴,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聚美优品的CEO陈欧,铁血网创始人蒋磊……这些创业成功者无一不是典型的“大学生创业者”。毋庸讳言,创业的艰难非旁人所能体会,创业的前景无人能够写下背书,但是,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筚路蓝缕的拼劲,都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不能比拟的。若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能动性,将能极大地发挥这代人应有的拼劲与干劲。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是以政策保障了大学生“试错”的权利,若两年内创业不成功,仍然可以回到学堂继续未完的学业。创业与学业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创业也不再是辍学才能完成的任务。

站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层面,更是亟需原始的创新力量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纵观当今世界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确实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门槛。南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二战后成功实现转型和跨越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给我们提供了积极的经验。我们能否顺利转型及如何转型,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和后代的民生福祉。应该看到,现有体制机制的缺陷,对投资驱动的路径依赖,以及传统慵懒的思维方式等,都会给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来严重掣肘。大学生创业的形式与理念很可能是粗浅的、不成形的,但是其中具有的无限创意正是现机制体制所或缺的,很可能如“鲶鱼”般刺激现有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创新驱动不仅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转型,这表明技术、经济层面的创新与社会层面的创新是相辅相成、互动促进的关系。

当然,我们还是必须承认,对于个体而言,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尽管教育部已经允许高校给予大学生“试错”的权利,但创业的过程依然是在牺牲个体相应的时间成本。创业面临的是一条充满未知和艰辛的路,不是我们到市面上按照既定想象购买一个商品那么简单,在这条道路上,除了需要激情与创意,更需要的是技术、资本、战略、人脉、国家政策等的持续支持。要想走得更好,首先是大学生自身三思而后行,如是才能把政策的红利发挥得更好。

【为给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使权力运行界限更加明确】

教育部12月10日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2月11日新华社)。

此次通知下发的背景是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近一个时期以来,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对创业问题进行过论述,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他就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现在创业必须有互联网思维,否则您就OUT了”,在教育部通知中表示,“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随着互联网经济高速增长,大众创业正在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各种类型互联网财富积累的故事每天争相上演,令人怦然心动。以网络发展为契机,鼓励创业并且积极为创业者构建全方面的支持保障机制,不仅是出于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求,其更为深刻的意义还体现在,适应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藉此开辟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创业、就业便利通道,实现就业机会和经济财富的合理分配,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当创业遇上网络,很多人都会有底气地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仿佛一夜之间,融资、上市都是触手可及的事情。透过无处不在的创业激情,人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才能推动创业浪潮一波接一波持续向前发展,如何才能为创业者打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社会治理环境。对此,李克强总理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

很多实例表明,前网络时代创业者们最大的困扰,就是来自于权力的纠缠不休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占有。无论从事哪种类型的创业项目,繁琐到不可思议的审批、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三天两头的吃拿卡要都是创业者的噩梦。等到创业者好不容易小有所成看似站稳脚跟,却发现权力拥有者或者权力部门对自己所耕耘的领域也颇有兴趣,于是,好一点的情况就是失去发展空间只能原地踏步啃老本,坏一点的情况就是连老本都赔光,被迫重新来过且行且珍惜。

随着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全面铺开,以及简政放权工作的深入人心,今天的创业者们已经过上比前辈要幸福得多的生活。为给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使权力运行界限更加明确。李克强总理还有一句话也必须被铭记,“把权力更多用在事中事后的监督监管上来。”

创业代表未知和探索,“……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当创新创业开始做乘法,往往也意味着财富在以超常规速度增长。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在一夜暴富的期望驱使下,各式各样的创业者能否都不逾矩不违法,恐怕还得打个问号,网络创业中屡屡将色情营销和盗版侵权作为倚仗就是明证。在权力适时退出为创业者营造自由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同时,事中事后监督监管绝不能放松,只有进退有序,有所为有所不为,创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不出意外,教育部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受到一些网友质疑,认为这是将责任推得干净,“骗了几年学费,然后就不管了”,还有人提醒,“别以为印个名片就真成老板了,创业成功是少数,创业失败很正常。”据统计,2014年以来,每天中国有一万家新公司登记注册,近2.5万家个体商户注册,但也有一万多家企业和个体商户停业注销。

创业,绝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浪漫,弄个项目就能融到资,没几年就上市,风风光光当个亿万富翁。更何况,休学创业具有双重压力,弄不好创业失败了,又耽搁按期毕业了,岂不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问题是,是不是怕噎着就不吃饭了,怕摔倒就不走路了?如果有意愿又有能力,有准备又能抗压,最关键是有眼光,为何就不能创业呢?既然是创业,肯定有失败,但年轻人失败得起,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精力,敢闯敢试,总胜过一辈子畏葸不前,哀怨哭泣。试过可能失败,不试永远不会成功。

创业,既丰富了自己,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会给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人类的生活将会黯淡不少。而且,作为励志榜样,他们带给人们的思考绝不只是财富形象,去年9月23日,扎克伯格宣布捐赠1亿美元,赞助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修缮学校,这次捐赠创下美国青年人慈善捐款纪录。

也许有人会说,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的成功难以复制,且是外国人,我们中国也不缺少年轻时创业的大腕,像马化腾创立腾讯时才20多岁,张朝阳、马云创业时也不过30多岁。还有黄恺,2004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开始设计桌游。2006年,他在网上售卖“三国杀”游戏,令其风靡全国。2012年,黄恺进入《福布斯》中文版“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当然,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复制,但是,真正有抱负的人决不会当草莓族、啃老族,真正敢于拼搏的人,会很自然选择创业——胸怀梦想,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哪怕失败了也能使生命更立体、更丰润,总胜过干瘪而无趣的人生吧?

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感叹,“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也许他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知道公务员的魅力,但是当公务员成了最耀眼的职业,年轻人都去考公务员而不敢创业,绝不是好现象,只会导致社会活力沉滞,创造力萎缩。

我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当然前提是,学校尊重大学生,不能搞强求,不能因为教育部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就故意诱惑大学生休学创业。少年们,奔跑吧,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王石川(江苏职员)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通知提到,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1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新闻一传出,社会上就出现了不小的争议,支持的人固然不少,但也有人觉得,创业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大张旗鼓地支持创业,对于化解就业压力未必有多大用处。

其实,如果在纯就业的层面争议,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似乎都有些步入“误区”。允许“休学创业”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尊重更多元的教育选择。过去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僵化的学年制教育,学生不是因为犯错被开除或者特殊原因退学,都得老老实实读完四年,否则就很难拿到学位。

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让那些充满个性或者说有创业冲动的学生,常常“难以两全”,确实无形中可能扼杀一些人的才华。在这个角度说,允许“休学创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有创业才华的学生,少了后顾之忧,有了更自由的选择。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允许“休学创业”的立足点,也应是为学生的选择自由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不是功利化地推动创业。正如一些人所担心的,创业在任何社会都是属于少数人的“冒险游戏”,不是指导和培养就能成功的。新闻里所举的例子,诸如乔布斯、郭敬明等,成功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但都无法通过刻意培养的方式复制。更何况,如果所有的大学都纯粹以创业、就业为导向,本身也局限甚至矮化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所以,不同的学校在“休学创业”上,用力程度还需因校制宜。比如职业高校,本身就以就业为特色,在引导创业上多提供一些服务指导,是值得鼓励的;但像一些研究类的,或者应更强调人文精神类的高校,或许不应在这样的事上用力过猛。这些年来,大学校园过于商业化的氛围已经饱受批评,虽然创业和“拜金主义”并不是同一回事,但在校园中过于凸显创业气味,或多或少会影响校园所应有的纯粹。

  CFP供图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2月11日《京华时报》)

休学创业的话题并不新。大家熟悉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当是现代休学创业的“鼻祖”。2002年年底,从上海大学退学的黄一孟推出电子商务网站,2009年年底创办心动游戏,2012年,心动游戏年收入10亿元。他们使用的是放弃学业的退学,与休学创业是有区别的。

允许休学创业极容易成为热点。其因素会有很多,但大学生及家长、社会的担心,才是关键。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学习机会,暂时的中断和停顿,必然需要综合考量;而休学的目的是创业,创业的结果布满坎坷,充满悬念,是得是失是成是败,都难以用伸手握拳的方式定论;最旺盛的精力和最宝贵的时间,是用在学习上还是用在创业上,同样疑云满腹。即便是退学创业的成功先例,在具体人、具体背景下,也难以完全复制。

休学创业又注定有巨大诱惑。休学,是建立弹性学制,暂时停止学习,仍然保留学习并获得学历的机会。如果认定并吃准了创业的路径,学习和创业如同文学创作中顺叙与倒叙的区别,将自认为最精彩的人生篇章,提前到大学毕业前展示,也就不需要太多的犹豫和徘徊。休学创业,应该是个性化的需要,而不会也不能成为普遍性现象。虽然休学创业有风险,但“风雨之后见彩虹”,也不失为一种人生际遇或风采。

休学创业是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政策。巨大的就业压力,是对应届大学生的考验,更是对社会承载力等因素的综合测试。前些时候,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名单,要求高校自今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做法,客观上是对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预测和预警,与休学创业形成合力,都是防止和避免大学生就业难。

允许休学创业仍要做好提醒、配套工作。休学创业有成功者,但成功率并不高。理解休学创业政策的意义,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需要抓住机会,迎难则上;要看到休学的潜在风险或问题,也要看到创业的魅力,对创业寄予希望。(卞广春)

教育部这一文件对休学创业的尺度,其突破性,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当初“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有关休学创业的好处,该文件已多有提及,一般民众也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当大家都在讲休学创业的好处时,我们也有责任探究一下可能的弊端并做出理性的提醒。

创业固然也是一种学习,也会有能力的提升,但这种学习和我们讲的上大学,在语境和内涵上有着很大不同。错过了这几年的大学时光,即便后来再捧起书本,延误的时光和学业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一旦创业失败重回校园,看到昔日同学已学业有成,而自己还与一帮学弟学妹坐在图书馆,心理关肯定没那么好过。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都把休学当成求学的逗号,最后基本成了句号。

创业从来不轻松,需要一定的积累。商场如战场,“古来征战几人回”,创业的艰辛只有亲历过的人才知道。一个在校生,经历“十年寒窗苦”,刚从中学跨入大学,对于社会生活基本处于陌生状态。就创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讲而言,他们往往并不具备;就创业所需要的心智条件,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商和面对挫折的抗压心理而言,其实也不见得完全具备。创业路哪里好走,乔布斯是休学创业的成功个案,可在沉默的海洋里,却有无数个气泡鼓起破灭。

人生是分阶段的,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任务。某一阶段出色,并不代表下一阶段出色,但这不是放弃阶段目标和任务的理由。既然身在某一特定阶段,就应该力求出色出彩。对于大学生来说,求学的机会其实很难得,一朝错过很可能一生错过。上世纪初,像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等教育大家,其实都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坐在校园里,多读一些书,多做一些学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阶段的积累,会奠定此后一生的基础。

休学创业,应该允许,但别鼓励。如果一个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解决了项目和资金的问题,应该允许其休学创业。但在普遍意义上,不能胡吹乱讲,搅乱了求学的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处在人生的这一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充电和提升。有必要对休学创业提一个醒,就现阶段而言,休学创业成为乔布斯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而且以在校生的心智,很可能“一朝受挫十朝怕井绳”,反而影响未来的创业信心和决心。

而且,抛出休学创业的方案来,有单纯缓解就业难的嫌疑。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出力发力,不能把这个责任简单抛给大学生。忽视大学生所处的人生特定阶段,忽视大学生创业的种种局限,一味鼓吹休学创业,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这么做,只会让人担心。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再创新高,就业创业任务十分艰巨。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中国青年报》12月11日)

教育部此举受到一些网友质疑,认为这是“挖个很大的坑”,是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骗了几年学费,然后就不管了”;还有人提醒,“别以为印个名片就真成老板了,创业成功是少数,创业失败很正常,别到时候哭天抹泪的。”

诚然,创业不易成功更难,2014年,每天中国有1万家新公司登记注册,近2.5万家个体商户注册,但也有1万多家企业和个体商户停业注销。更何况,创业失败后又耽误毕业。问题是,是不是怕噎着就不吃饭了?如果有意愿又有能力,有准备又能抗压,最关键是有眼光,为何就不能创业?创业的创,是开创也是创新,还有闯一闯的意味,年轻人不就该闯一闯吗?既然是创业,肯定有失败,但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失败了再站起来嘛。

去年年底,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大学生青年不仅要泡实验室、图书馆,也要有创业理念”。除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有太多企业大佬都是在年轻时开始创业并几经踬踣最后成功的,比如,如今风头正健的马克·扎克伯格。2004年,年仅20岁的他,在哈佛大学的宿舍创办了Facebook,短短数年,“脸谱”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其市值高达1800亿美元。

创业,既丰富自己,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会给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巨大推动力。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作为励志榜样,带给人们的思考绝不只关乎财富和成功。去年9月23日,扎克伯格宣布捐赠1亿美元,赞助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修缮学校,这次捐赠创下美国青年的慈善捐款纪录。扎克伯格说过,“一些人等到事业晚期才回馈(社会)。可现在就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为何要等待?我们中一些人很可能在人生早期回馈社会,见证我们慈善努力的影响。”

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的成功确实难以复制,但是,国内也不缺年轻时就开始创业的大腕,像马化腾创立腾讯时才20多岁,张朝阳、马云创业时30多岁。还有黄恺,2004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开始设计桌游,2006年在网上售卖“三国杀”游戏并迅速风靡全国。2012年,黄恺进入《福布斯》中文版“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当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真正有抱负的人决不会当啃老族,只会很自然地选择创业——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哪怕失败了也能使生命更立体、更丰润。

去年的“北京论坛”上,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曾感叹,“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我们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也许他不太了解中国国情,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去考公务员而不敢创业,确实只会导致社会活力沉滞、创造力萎缩。

笔者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当然前提是,学校尊重大学生的意愿,不搞强求,不能因为教育部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就故意诱导大学生休学创业。少年们,奔跑吧,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据新京报报道,1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近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这引发广泛关注。

高校当助力“学生创业融资”

教育部首次明确允许“休学创业”,用意很明显:通过政策激励、环境优化,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纾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很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3%。作为高校,在为学生创业提供的硬软件支持上显然不够。

休学创业政策要实行,前提是建立弹性学制。而弹性学制的本质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求学时间。美国大学生选择在校和毕业之后创业的比例颇高(达20%),就跟这有关。我国高校多年前就提出要实行完全学分制,但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大学无法自主设置专业、课程,大行其道的仍是学年制。有些高校还设立创业专业、学院,可灌输式教育下,其收效不尽如人意。别说大学生,就是教授的科研成果,通过验收束之高阁的也达90%以上。基于此,鼓励休学创业理应建立配套的弹性学制,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在必修、选修课比例设置上,也进行对应的优化设计。

此前有调查,我国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高达80%,可最后选择创业的少之又少。这跟高校里成熟创业激励模式匮乏不无关系。许多学生有创业念头,却无指导平台、技术支持、融资手段,就连稀少的创业知识有的也是来自成功学书籍。

所以说,高校得展开创业相关的系统教学,不能只是“课程外”的零星创业指导。此外,应建立全方位的创业支持体系:整合师资、经费和课程供给(包括咨询服务),并构建与外界的常态交流平台,收集、分析校园内项目。正如有些人说的: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高校是最前端——新生企业的种子(创意、人才等)诞生地,股权投资则为“后援”。这两者衔接很重要。据说英国私人股权融资的水平非常高,它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为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在这方面,国内高校该取人之长。

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创业资金,而它也理应完善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基础上的资本吸纳模式,并反哺创业;要推动大学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增加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面向学生的开放度……做好了这些,也能刺激学生创业兴致的高涨。

□熊丙奇(教育学者)


国外是怎样鼓励大学生创业的

身在学校或走出校门便成为“老板”,不是件容易事。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源于政府和社会在创业培训、税收、社保等各个环节对创业者的大力扶持。

比如说,多种多样的在校创业培训项目。在美国,就有引人注目的“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即让大学生参赛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在学界和企业界名流的指导之下,吸引风险投资。在美国,类似的项目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名校参与者众多,运作方式也已经比较成熟。但此类项目往往是优中取胜、效率优先,有利于塑造和发掘商业和技术奇才,在增加受惠者数量方面的贡献有限,尤其是无法把“创业率”作为衡量指标。对于更多的就业创业者来说,还得通过更传统的学校创业培训“工作坊”模式提升素质、累积经验、寻求机会。

还有,就是对大学生创业者实质性的政策扶持。近年来,美国企业员工就业创业比例明显下降,原因之一就是“沃尔玛现象”的出现。大公司以规模经济优势兼并了很多小公司,进而催生了新自主创业者的生存困境。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主要塑造者的政府,在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方面会对其大力扶持,更着力于改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保障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也让针对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能更长久地发挥效力。

更为重要的,是创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最值得向国外借鉴的一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最担心的还是风险问题。血本无归的一次创业,可能浇灭创业者一生的热情。在美国,政府制定的“工作分享”计划近年来取得不错的反响,该计划通过增加失业保险机制的灵活性,让员工可以以很低的工作时数保持就业状态,有志者可以更有精力、无顾虑地寻找创业目标。同时,针对创业失败者再就业的一系列法律保障措施也比较到位,如禁止雇主歧视失业者法、低收入青年群体投资促进法、再就业支持政策等等。

当然,创业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中较为时鲜的一种。更多的学生,依然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毕业后成为“员工”,这有赖于社会就业岗位的稳定供给。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并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取得明显效果。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初衷可嘉,但忌讳的是一窝蜂搞建设,缺乏孵化时间及个性化培育,更要避免创业失败者沦为社会弃儿。

□史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