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初开始,“红包”就成了中国大多数城市人的关键词,大家拿着智能手机,盯着钟表,比拼眼疾手快。红包发放时间表早就满天飞了,也没看见谁因此发了财,可大家就是乐此不疲。

“每天三次抢红包,我已经定时了,怎么也得抢到几个”、“群里不定时有人发红包,我得随时打开看看”……网络红包的异军突起,使得抢红包几乎成为一种新年俗,抢到的人自然心花怒放,抢不到的人也毫不气馁。

为了在红包大战中大胜而归,众多网友可谓全力以赴,早早调好闹钟备好流量。吉时一到,网友们便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红包一出,立刻秒杀。但是僧多粥少之下,总有网友空手而归;那不要紧,还可以转战别的平台。

为了红包,不少网友不休不眠,盯着手机埋头苦干。结果红包没抢着几个,眼睛倒累得受不了。大二学生小陈为了红包,刷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机,刷得右眼红肿不已直流眼泪。去医院一看,医生说他的症状正是用眼不适当引起的视疲劳、干眼症。“三个红包一共6.5元,还不够来看眼睛的费用呢。”小陈的经历,值得网友引以为戒。

除了眼睛受累,抢红包引发的其他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视。为了红包,有的网友上班时心不在焉,导致工作出现失误;有的网友下班后也抱着手机狂刷,对家人不理不睬;还有的网友路上也不放松,差点出了交通事故……

网络红包不过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就算抢得再多,网友也不能指望红包过年。对于网络红包,网友实在需要一种平常心:凑巧了,抢两下;没时间,就算了。凡事过犹不及,抢红包也不例外,把时间与精力全都投入红包当中,实在是得不偿失。

红包再好,也不值得玩命去抢。

从昨日开始,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电商“红包大战”拉开大幕。不过,昨天不少网友发现,抢红包变成了“打地鼠”游戏,猛戳屏幕数分钟,却一个红包也没抢到。此外,不少病毒也伪装成红包流传。(2月14日 人民网)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网络红包大战唯一目标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可谓是吊足了网友的胃口,在规定的时间,每位网友准时的恭候着,欢歌笑语,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只能是两手空空,有的抢到金额不等的几分钱至几毛钱不等,让我们怀疑支付宝等平台的诚信,逢年过节,商家拿我们的热情和激情开刷,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快捷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了方便,也为网络支付平台的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确实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平台,商家为了争抢到更多的用户,利用各种平台赢取消费的善心,用形形色色的让利、秒杀、优惠券、红包等形式来挣取人们的眼球。但是,每位网购者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商家的让利、秒杀、红包等等都是货真价实吗?当网上限时抢购时,界面都会出现已秒杀完等等字样,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商家在玩弄我们的感情,而且抢红包大战也是如此,如果抢到了几毛钱,也得让消费者进行消费才能花红包,商家是最精明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没有诚意,其实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善心,相信商家的这种做法最终会被消费抛弃。

笔者认为,如果商家真的愿意送红包的话,就应做出最大诚意,那样就皆大欢喜,可以分三六九等,给平时网上消费多的网购者多分红包,多得实惠,少消费的少得红包。既然商家有诚意送红包,那就应该一个都不能少,让消费者真正的乐在其中不是更好吗?

商家更应该维护好网上各种消费平台的信誉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环境,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应从严查处网上各种违法行为,为广大消费者创造更好的网上购物平台。

腾讯红包去年上演“珍珠港偷袭”,今年支付宝率先挑起“红包大战”,百度也参与其中,引来其他商家和更多名人。据中新网IT频道粗略计算,今年支付宝、微信、新浪微博、手机百度、京东、同城旅游、陌陌以及腾讯应用宝等网络平台推出的红包总额超过百亿元,央视春晚“微信摇一摇就有机会拿888元红包”等创新也出现了。一哄而起的局面表明,“红包大战”今年可谓全面升级。

网络“红包大战”是集娱乐、喜庆、竞争移动支付客户于一体,堪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又一大创新——是借助互联网新经济和节日时段的营销手段创新。此举既烘托了春节节日气氛,又起到了宣传企业的效果。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说,归根结底是在争夺移动支付客户、占领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最具潜力的领域,支付结算手段由过去银行独家柜面人工处理的支付结算汇兑体系,发展到电子化结算手段普及,再发展到银行卡支付日益普及,已大大方便了商业经济活动和客户支付需求。然而,真正对支付结算起到革命性作用的,是支付宝率先发起的网络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升级的移动支付手段,把支付结算革命推到了又一高度。

支付结算大踏步向移动支付领域转移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蛋糕非常之大。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手机网民达5.5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与网民数对比移动支付客户潜力有4亿多,与手机网民数相比较有3亿多,未来移动支付客户将会呈现几何级数式增长。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京东电子商务企业等其他互联网公司,怎能不下血本去争夺这个市场和客户呢?“红包大战”已然厮杀成了一片红海,这并不难理解。

普通百姓是“红包大战”的“渔翁”,既愉悦了心情,又沾到了红包喜气和小利益,何乐而不为呢?不过,笔者还是恳请BAT公司等各路土豪,要保持发红包娱乐百姓好心情和节日喜气的主旨,不要让“红包大战”过度功利化,甚至完全冲着占领市场、争夺客户而去。

支付宝2月11日开始发红包,不仅斗地主游戏般的方式让客户体验非常之差,而且钓鱼式操作也让参与者很难抢得红包,这导致参与者吐槽多多。有些参与者抢到的竟然是代金券、购物券,10元代金券的欧洲游到底有何意义?有网友质疑,10元钱的保时捷购车代金券不是戏弄网友嘛。这样缺少诚意的“红包”发放,不但不能达到发红包以争夺移动支付客户的目的,甚至败坏了不少客户的好心情,使支付宝也丧失了客户,最终弄巧成拙、两败俱伤。这有准备不足、操作不当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功利心太强,即一味拿发红包当作争夺客户和市场的手段,而忘记了发红包的本意和广大网友的感受、体验与利益。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移动支付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一定要让网友们抢红包抢出节日喜庆、抢出好心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移动支付客户的黏度,才能吸引更多客户。

随着支付宝钱包第一轮红包开抢,网络红包大战正式打响。今年支付宝、微信、新浪微博、陌陌以及腾讯应用宝等网络平台推出的红包总额超过百亿元。(2月12日中新网)

自从去年悄然而至的微信红包点燃除夕夜之后,随着2015年新年钟声的即将敲响,一大波红包正在来袭,相信大批网友已蓄势待发,准备参与到这场网络红包大战中。相比去年微信红包的“偷袭”,今年已升级为一场红包大战,这场继春运之后的又一场全民大战在高潮还未来临之前就已经硝烟弥漫,火药味十足。

今年互联网“土豪”推出的网络红包金额超过146亿元,从这一庞大的数字可见这场大战将有怎样激烈的战况。可是我们是否也该看到这欢乐的表象之后网络巨霸们的真正的“用心”呢。专家表示这次的红包大战亦可称为移动支付市场与用户的争夺战,另一方面这也是很多企业的营销策略。去年的“珍珠港事件”让微信支付的潜在用户大幅增加,商家们应该都对这一隐藏的商机虎视眈眈。

然而如果你是作为这场大战中的一员,一方面沉浸于抢红包的欢乐之中时,也该摆正自己的心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过年发红包是中国的特色,代表的是浓浓的祝福,所以别让网络红包破坏了自己新年的好心情。该为这场大战或喜或忧的是这些红包的“发送者”,我们只是这场大战的游戏者,也该有着游戏者的心态,抢的到值得高兴,抢不到也不用因此沮丧。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安全意识,据了解这些红包中也隐藏着大量的假“红包”.在抢红包的同时也应该长个“心眼”。对于那些领取要输入个人信息或绑定银行卡的红包,我们要谨慎,也不要因所谓“大额红包”的诱惑而轻易添加陌生人,否则可能我们面对的就是红包没抢到,反而送了“红包”。

2015年春节将近,抢红包成为各APP必争之地。微信、手机QQ、支付宝、微博先后加入红包大战,各家纷纷拿出数亿资金进行红包大战,朋友圈满屏的抢红包攻略。11日上午10时支付宝最先拉开红包大战——打地鼠抢红包,但也最先遭遇网友吐槽,纷纷表示要么没有抢到红包,要么抢到了购物代金券,让人哭笑不得。

总结了上午活动的经验教训,支付宝火速发布了官方致歉声明。在声明中,支付宝表示上午10时的活动因第一秒涌入的人数太多,触发了系统的限流保护机制,导致不少用户没有抢到红包,甚至有300万现金红包没有发放出去。于是,支付宝在下午追加了红包预算,且只有现金红包。应该说,态度是诚恳的。毫无疑问,抢红包就是商家争夺用户的手段,希望通过提高登录频率以增加用户使用黏性,也在年末对用户有所回馈。但几大APP显然属于不同领域,因此红包的形式各有不同。微信红包之所以风生水起,一个最大的原因其实是用户,红包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红包分享具有天然的优势。支付宝属于支付平台,一家公司想支撑起全地球人的抢红包活动,这个数量级确实巨大,因此每人分得的红包金额很少,或者没有抢到红包,都是情理中事。在致歉声明中,支付宝也表示不敢保证大家100%能抢到红包,跪求大家别骂太狠。

手机QQ也加入了APP红包大战,形式与支付宝雷同,也属于有钱任性发红包的行列。各方争先恐后发红包,不论出于何种商业目的,对于用户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不管金额多少,收到红包就是一个好彩头。互联网时代高度追求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服务水平,以用户思维作为最大宗旨。因此,即便单靠一家企业发红包的数量级十分巨大,但既然已经拉开了大战序幕,就应该在各方面都照顾用户情绪,将负能量降到最低。目前看来,支付宝虽然首当其冲被吐槽,但后续应对来说尚算相对适宜,有错就认,这让用户看到了支付宝发红包的诚意,随后抢到红包的概率也大幅增加。发红包所引发的用户争夺大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参加抢红包大战的各方也未必不被吐槽。在百舸争流的APP时代,最终只能由用户的口碑来决定各家的胜负,好戏仍在后头,若只是噱头而没有真发红包,下次也就没有人再陪你玩了。

对于用户来说,则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抢红包活动,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不用激动,也犯不着动怒。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农历新年时长辈给幼辈发红包,表达了长辈们在新年里对幼辈的愿望与期许,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沾有喜气、财气和运气。对于派红包和收红包两者而言,都是讨个吉利的事情。笔者也参加了支付宝昨天的抢红包大战,打了三场“地鼠”,两场有斩获,尽管只是几元的红包金额,但图的也就是红红火火、利利是是的彩头。以游戏的心态来对待抢红包,想想打“地鼠”还能收红包,或许就不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影响了心情。毕竟,有人期望靠抢几个红包来买回家火车票,这是不现实的,不是吗?

【红包大战的主角在位移:表面看互联网用户是主角,但实际上话语权在转向互联网企业。随抢红包而生的风险,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面对的常态考验。】

春节将至,互联网红包大战烽烟再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抢红包活动形态更复杂,投入也更庞大。按照宣传口径,仅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今年就砸下了81亿元。仅仅两年时间的培育,抢红包就与春晚一样,成了公众参与度最广的“固定节目”,加入到了过年的“新常态”里。

这当然折射了互联网的创新力。抢红包虽然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游戏,但巧妙嵌入了过年要图热闹的社会心理,迎合了国人爱凑热闹的普遍心态,营造了一个既能容纳民众诉求,又能实现商业诉求的新情境,拓宽了互联网的边界。

但是,如同春晚从人们喜闻乐见到味同鸡肋一样,抢红包在繁荣之中,已经开始显现出一些不易持续的迹象。只不过,其到来速度比春晚快得多。

用红包拓展市场后的变现压力,让今年的抢红包活动有了更多的商业竞争性,这种商业诉求冲淡了抢红包的大众文化味。阿里要测试“来往”和支付宝钱包的社交性能,腾讯旨在巩固和扩大移动支付的地盘,百度意在打开电影票务市场。更加突出的商务诉求,决定了红包大战的主角在位移:表面看互联网用户是主角,但实际上话语权在转向互联网企业。

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互联网巨头们之间,有了更强烈的相互封杀冲动。微信封杀支付宝红包的分享接口,和此前阿里关闭微信跳转淘宝的链接,不仅有违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限制了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选择。

又如,企业营销大量增加。企业作为互联网大客户,当然有导引线上线下客户的权利,但是,假如抢红包活动成了广告营销轰炸行动,性质就开始变味了。没有人愿意看一台全是广告植入的春晚。特别是,企业营销的发放代金券形式,隐含了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冲突,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面临风险。

而缺乏风险控制的抢红包,还可能让互联网用户的支付安全遭遇威胁。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打着“抢红包软件”“抢红包”旗号的钓鱼欺诈网站,而对待这种危险,不能全靠互联网用户警醒。作为抢红包游戏的发起者和规则制定者,互联网巨头们有义务拿出相应措施。

实际上,随抢红包而生的这些风险,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面对的常态考验。考验的不仅是能否让抢红包这样的游戏好玩儿下去,还考验着互联网企业扩大营销和保证安全间的平衡能力,以及监管介入的分寸和时机。在风险正聚之时,越是能让市场自发秩序发挥出来,越有利于保持互联网的活力。

如同看春晚,得有创新能力,更得以观众为主角,才有真正的活力。互联网营销同样如此。只强调创新而忽视了用户的主导性,就可能迅速由盛而衰。

【明知道靠抢红包发不了家,人们为什么还爱抢红包?原因无非在于两点:网民时间成本低;喜欢图热闹。】

去年春节,微信红包突然走红,杀了支付宝一个措手不及。今年离过年还有好远,两大巨头就争相给全民派发红包。昨日是农历小年,支付宝在宣布将联合品牌商户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后,给用户们撒了几千万的红包,不过网友们戳破屏幕疯狂点抢之后,发现不是“某某代金券”,就是仅有五毛的现金,因而对此疯狂吐槽。

由于民众的怒气太大,支付宝钱包在发完一拨红包之后,竟然道歉了。发钱还有错了?当然有错。一错在于,我国几亿网民早被各种免费模式教育过,深知注意力就是金钱的道理,辛辛苦苦陪首富玩半天打地鼠,连五毛都不给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二错在于,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彼此心知肚明的网络营销,但活动搞得用户体验不佳,宣传用力过猛,忽悠的痕迹太过明显,赚不到好的口碑也是正常的事情。

不管怎样,这都让抢红包成为网上最火爆的流行游戏。微信、QQ、微博、支付宝都是战场,各路明星、企业家、领导、段子手纷纷参战。人人各谋其利,战场上一片狼藉。平时多么高冷的微博账号,现在抢完红包自动发一条“小年抢个好彩头!我在×××的红包中抽到了0.5元……你也快来试试运气吧”,节操顿失。

有红包抢固然爽,可眼瞅着很多人回家又要在“啥时买房”的逼问中默默找地缝,现在却还在抢几毛钱一个的红包。问题来了:明知道靠抢红包发不了家,人们为什么还爱抢红包?

答案一:时间成本太低。闲着也是闲着,与其替上帝操心世界末日,替汪峰操心大舅子,不如抢点红包买个茶叶蛋吃,回头默默发在朋友圈,还可以低调地炫个富。

近年人们看到网络上粉丝营销风生水起,“耍猴技术哪家强”只是表象,其实粉丝营销的真实基础是亿万网民低廉的时间成本。不仅仅是几毛钱的红包抢得热火朝天,任何一个转发抽奖的微博都有无数拥趸,其他微博下边都是骂声一片,只有抽奖微博下面的队伍最整齐,“抽我抽我”“楼主好人”……互联网时代的人心最容易收买,只需要一个抽奖,一个红包,你去看看马云微博下有多少人认爹就知道。

当然这种人心也最易失去,抽奖前的夸奖和抽奖后的谩骂,抢红包时的兴奋和抢不到后的暴躁,转化只在一瞬间。

答案二:图个热闹。你会发现,有些分明很有钱的土豪,也热衷于在各个群里抢红包。他们不是葛朗台,只是把抢红包当成一种集体活动。热闹之于国人,就像葡萄糖之于草履虫,这种诱惑是不可以拒绝的,因为它发自本能。花钱凑热闹的事都有无数人愿意干,何况不花钱还有小钱赚。实践证明,只有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懂中国人,像抢红包这种“移动支付创新”,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

等着扑火的飞蛾太多,只要稍有火光就有大批赴汤蹈火者。目前抢红包时尚时尚最时尚,人们抢到的不仅是烧饼钱,更是晚上饭局上的谈资,不是吗?

□西坡(媒体人)

一大波“网络红包”,即将在春节期间出现。不少人恐怕已经调好了闹钟、备足了流量,等待着“红包大战”正式上演。此次对阵的,依然是有钱且任性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公司。不过,与“购物狂欢节”的打折、“打车软件大战”的补贴不同的是,此次“红包大战”送出的大多是真金白银。

据了解,今年春节,阿里的支付宝钱包将联合新浪微博,与品牌商家一起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红包;腾讯同样财大气粗,拟通过微信和手机QQ等平台,通过“摇红包”等方式,向用户发放5亿元红包,并联合明星和企业,发放价值几十亿元的卡券。

互联网土豪们的烧钱游戏,点燃了民众疯抢红包的热情。最近这段时间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已被各种红包信息刷屏。那么,互联网巨头们发起这场“红包大战”,到底意欲何为?当我们在抢红包的时候,大肆烧钱、狂撒红包的互联网企业又在抢什么呢?

答案是“抢支付入口”和“抢用户数据”。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业务,谁抢到了这个重要入口,便意味着谁占据了赢得市场的先机。当然,对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红包大战”的目的恐怕不止于此,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平台还是平台上的商户,通过红包吸引大量用户、收集海量数据,对于其实现精准营销、占领市场等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得用户者得天下”,身处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价值正被深度挖掘。“红包大战”实际上是场建立在移动支付和用户数据上的用户抢夺战,而这场疯狂的抢夺战,看上去是网民们得到了真金白银的红包实惠,但从更长远来看,在短暂的狂欢之后,恐怕会有更多问题逐渐显现。

其一,信息安全问题。虽然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都看到了用户信息、用户数据潜在的巨大价值,但如何保护好用户信息,目前的观念和技术都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为了抢红包,用户忽视了存在于“抢红包”背后的安全隐患,以信息和隐私换金钱,以后万一出现隐私泄露、信息转卖又该怎么办?

其二,支付安全问题。移动支付方兴未艾,支付转账也更加便捷。但是,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支付功能,是否足够成熟,是否能够完全保障金融支付安全呢?用户应保持审慎,不要被红包冲昏了头脑。要知道,你输入的姓名、手机号,绑定的银行卡等信息,都将保存在后台系统,若有人图谋不轨,这些信息很可能被利用,资金安全也将面临威胁。

当然,除了这些真红包可能存在隐患,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假红包趁机作乱。媒体已经报道了抢红包上当受骗的案例——非但没抢到红包,银行卡里的钱反倒给骗子发了红包。

“红包大战”能够让用户得实惠,当然是好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网络红包的新时尚还能增添不少新鲜的喜气。但狂热于通过发红包抢用户的互联网企业,不应忽视了用户们的信息安全,更不能拿金融支付安全当炮灰,而应切实保障支付安全,给用户更好更可靠的移动支付体验,这才是抓住用户的关键所在。

红包里包着真金白银,也包着安全隐患。卷入到“红包大战”的用户们,在疯抢红包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警惕,防止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失陷,以免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春节前夕,支付宝钱包、微博、陌陌、手机QQ、百度钱包纷纷开启红包活动,玩法也增加了互联网平台补贴、企业或名人现金红包,以及企业的代金券。在这场夹杂着商业气息的红包大战中,人情味和商业味的矛盾该如何缓解?

还记得去年春节,微信红包横空出世,朋友见面必问一句“你抢了吗”。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人次,最高峰时每分钟就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可以说,微信红包除了给传统年味增添了一丝新鲜的“互联网味道”之外,也培养了不少网民成为微信支付的潜在使用者。如此叫好又叫座的好点子,今年引来众多模仿者和竞争者,并不让人意外。

网络红包当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一是好玩有趣,图的就是个热闹。每个红包里哪怕只装上几毛一元,也能享受一把土豪撒钞票的感觉。二是方便使用,不用兑换新钞零钞,相隔千里也不再是过年发红包的阻碍。今年的红包大战花样更多,现金红包之余还有消费券、兑换券等,支付宝等更多互联网企业进入,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支付宝钱包近日就宣布,从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将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一大波红包来袭,小伙伴们已开始摩拳擦掌。

然而,网络红包大战的升级,也可能带来一些烦恼。互联网所到之处,往往会瓦解旧规则,建立新规则,这期间免不了出现一些混乱,在给一些人增添了便利同时,也很可能误伤某些群体。比如双十一购物节,让不少消费者捡了便宜之余,也滋生了虚假降价、不履行退换货承诺等不良现象。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网络红包大战也是同理,在热闹表象背后,也有一些灰色空间需要正视。

首先,随着红包形式多样,参与商家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网络红包也有些招人烦。喜闻乐见的红包成为企业营销的工具,肆无忌惮地在朋友圈里刷屏,其“公害程度”俨然与商业广告、各种代购看齐。有的商家还打着发红包的旗号,套取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为了领取区区几块钱的“红包”,注册用户、绑定银行卡等各种手续极为繁琐。领红包麻烦不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得打个问号。面对红包满天飞的现状,消费者很可能从“欣喜若狂”转为“无所适从”,无论是平台运营商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不能放过其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

其次,各家企业为了发红包互相封杀,也直接伤害了用户权益。随着微信与支付宝的红包大战不断升级,相互屏蔽的已不止红包产品,一些音乐类、社交类APP也躺着中枪。这一场景,多少让人想起了此前的“3Q大战”。互联网企业拼得你死我活,动辄绑架大量用户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实在有悖“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各位互联网大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宏观层面应靠着相互支持来做大蛋糕,微观层面也应靠着特色业务来分好蛋糕,而不该彼此设立重重关卡,牺牲用户利益。

红包的本意是一份祝福,重在好意头,而非钱多钱少。网络红包也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这一出发点。各大商家借网络红包做宣传不是不可以,但也要在风俗人情和商业营销中找到平衡点。若网络红包大战全是商业味毫无人情味,那么热闹了一阵之后,这样的春节红包也无可回味之处。

【对阿里和腾讯来说,在给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派发红包、发放福利的同时,还是应当更加理智、理性一些,不要斗气,也不要意气用事,而是更多地加强合作,力争使互联网移动支付发挥更大的作用。】

“双11”、“双12”等商战硝烟尚未完全消散,红包大战又开始了。而此次“战役”,与此前的各种“战役”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家要扔出1.56亿元,另一家也砸了5亿元,还都是现金,支付宝钱包与微信之间的春节红包大战昨日又一次火力升级。而手机QQ也跳出来说,将通过两种方式发放共计30亿元红包,甚至新浪微博也表示会直接给用户发放现金红包。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红包大战看上去热闹,背后打的仍是移动支付之战。红包大战对微信和支付宝钱包而言,也是各补短板。(相关报道见2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大派红包,对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商品打折。商品打折可以玩花样,譬如先涨后折、假冒伪劣等。但红包可都是真金白银,不管最终由企业还是明星买单,用户和消费者拿到手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是真正的实惠。

阿里和腾讯进行这场十分惨烈的肉搏战目的何在?毫无疑问,是为了抢地盘、占空间,争夺移动支付空间。因为,极其精明的阿里和腾讯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派发这么多红包,期间一定会设计诸多条件,让抢红包者心甘情愿地成为移动支付的一员。

在如此诱人的红包面前,有几个消费者会不动心呢?又有几个消费者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呢?更何况,现在的网上购物狂已经越来越多,而阿里和腾讯既然能够为了抢占地盘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在今后的移动支付方面,也一定会推出更多肉搏式的优惠政策。那么,在抢红包的同时,再争夺未来的优惠,何乐而不为呢?最终的结果,多数用户都会成为阿里和腾讯的“双用户”。只是两大巨头会不会设置一个诸如禁止“一女二嫁”的门槛或条款。如果这样,互联网上将出现新的霸王条款。

令人担心的是,如此剧烈的肉搏战,除了给广大用户和消费者带来实惠之外,是否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呢?就像淘宝一样,由于“售假”问题,已经给阿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甚至唱空之风也在阿里币上若隐若现。如果两大巨头过度竞争、过度肉搏,有可能会在今后的网络支付安全方面带来更多压力。因为,不法分子也会趁此机会展开疯狂跟进,捕捉作案对象。这无疑又给移动支付安全监管提出了挑战,有关方面能否紧紧跟上,提出新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呢?阿里、腾讯等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互联网企业,又将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在管理上提升,在技术上提高,在工作人员的素质上加强呢?毕竟,两大巨头都是知名上市企业,一旦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企业的公众形象是会产生很大影响的。

倒是互联网移动支付功能的加强,对传统金融业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如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互联网移动支付方式,大量资金又会转移到互联网“账户”,从而增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力,迫使传统金融企业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客户服务。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以肉搏的方式进行竞争,是不可取的,是会对互联网移动支付产生负面作用与影响的。作为一种新型业态,还是应当依据市场规律发展,还是要通过加强合作提高支付的水平与质量,依靠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功能,留下的风险隐患也会很多,从而给后期的监督、管理、维护等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并对企业形象产生冲击。

一旦竞争过于剧烈,肉搏过于激烈,带给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就不是体验,不是快乐,不是情趣,更不是效率,而可能是压力、麻烦和不安全。如网上购物,在方便广大消费者的同时,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迫使监管部门和企业只能回过头来再进行治理。为什么阿里会和国家工商总局发生纠缠,根本原因也是此前发展得过快、监管得过松所致。如果彼此都能够理智一些、认真一些、到位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也不会对阿里在股市的形象产生影响,不会让阿里出现被动局面。

所以,对阿里和腾讯来说,在给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派发红包、发放福利的同时,还是应当更加理智、理性一些,不要斗气,也不要意气用事,而是更多地加强合作,力争使互联网移动支付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传统银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迫使银行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