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1日上午,全国31个省区市,除了上海、贵州未公布地区生产总值GDP外,其他省区市均已公布。(8月1日《广州日报》)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全国29个省区市GDP之和为18.01万亿元,竟高于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172840亿元的数值,高出部分达近8000亿元。且29个省区市的数据中,仅新疆GDP增速为10.7%,低于全国11.1%的水平,其它28个省区市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全国水平。
为什么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存在“打架”现象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一语道破:除统计方法方面的因素外,本质上还是考核体制导致地方政府唯经济论,使数据出现“掺水”的可能。同时,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不是垂直管理的关系,地方统计部门具体由各地方政府来管理,口径也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这就为相关误差提供了操作空间。
要知道: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认识国情、民情,制定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时,大力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统计改革和发展也不断推进。但不容忽视的是统计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数字水份”、“政绩数字”等不实统计现象时有发生,让人们对统计行为产生了“信任危机”,这也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极不相适应。
写到这里,我想起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虽然这副对联未必符合实际,却也反映了一些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挤干统计中“水份”呢?当务之急就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快走出政绩观的“误区”。因为干部的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观;不遵循科学发展观,也就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可言。也就是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地方领导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GDP观”。 只有当地方官员不再好大喜功,不再为政绩、面子工作,时刻想的是百姓和身上的责任时,数据才会真实。
其次要严格统计执法。针对统计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及统计改革中暴露出来的新矛盾等问题,有专家建议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掀起如同“审计风暴”、“环保风暴”一样的“统计风暴”。对在统计中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地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地方政府、党委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如果没有“阳光”统计的执法环境,同样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如果不驱走统计上权大于法的“乌云”,就难以晒干统计中“水分”。
真心期待各地能以新的《统计法》颁布施行为契机,深入开展统计普法教育;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巡查和检查等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切实维护统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只有统计数据从官员们的主观意志回归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并增加科学性、透明性和监督性,才能消除民众与社会对于相关统计数据的怀疑;只有效遏制与杜绝“选择性统计”及在数据上的造假现象,才能切实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度,才能赢回民众与社会对统计数据的信任。否则统计“掺水”或“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就难以淡出人们的视野,统计数据“打架”将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