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袖手旁观的路人未必都“冷血”

www.fjnet.cn?2011-10-19 14:58? 徐云鹏?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13日下午5时25分,广东省华山市南海大沥黄岐广佛五金需内发生一起车祸。两岁女童小悦悦在路上行走时,先后被两辆车从幼小的身体上碾过。在此期间,有18名路人路过此处,却熟视无睹,直到一位拾荒老太经过时才将女童拖至路边。这惨无人道的一幕马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愤慨,纷纷谴责路人“见死不救太冷血”。(据2011年10月18日《新文化报》)

随着媒体对小悦悦事件的持续关注,一个个“冷血”的路人被“揪”了出来。但我们发现鲜有人为自己的行为而反思与检讨,更多的是在为自己洗清:骑着红色电动三轮车经过出事地的男子坚称“没看到”,“如果我看到地面上有血迹,一定会下车救人的”;走到离小悦悦3米左右看了一眼后转身返回店铺绿衣男子则说:没看到小悦悦,“如果看到一定救”;而那名拉着一名女童走过小悦悦身旁盯看许久但最终悄然走过的年轻女子说:“我想过去扶她,看到出血太多,我自己也有点害怕,我有些怕血”……

而17日广州日报记者通过该报微博以及腾讯微博对“社会冷漠”这一话题展开的调查,在近万名网友投票中,绝大多数网友表示:“我若是看到,一定会上前救助的”。只有不到3%的人认为自己当时若在现场,会与18名路人一样漠然走开。

近期出炉的吉林省公民人文素质大型调查结果也与此有着相当程度的吻合。从6月20日开始,吉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与吉林财经大学联合在全省9个市(州)开展了吉林省公民人文素质大型调查活动。其中,面对摔倒的老人,56.88%的受访者选择了会出于本能,把老人扶起来;17.34%的受访者认为,讹人的是少数,所以会扶;13.50%的受访者选择在有人作证的情况下会去扶;只有6.561%的人选择不会去扶。

尽管调查并非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无论是网络调查结果还是实地入户调查结果,都能令人眼前一亮:在人文精神方面,公民的品质修养比较高,大多数人愿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而现实的实际行动却与调查答案形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面对急待施救者,多数人袖手旁观。就像遭遇车祸的小悦悦,有18人路过此处,却都视而不见,不伸援手,以至其惨遭二次碾压。

究其原因,有人讲“人际关系冷漠”,有人说“道德水准低下”,也有的认为“这是社会物化的必然结果”。而我却不这么悲观。在场的人没有及时伸出援手提供帮助的原因,恐怕主要的还是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我不管,也许其它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片面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正所谓“龙多不下雨”、“三个和尚抬水吃”。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1964年,在美国发生一件凶杀案,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在长达30多分钟里,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在一个事件中,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则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因而实际上提供援助的情况倒比较多。纵观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种种惨剧,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场的人施救的责任意识淡薄。

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却并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人多,责任分散,力量反而显得小了。因此,我们不可小觑“旁观者效应”。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