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反映的不只是住房的供求关系,还牵扯到诸多社会矛盾,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腐败、房地产商的暴利等问题,很多问题都影响到社会公平。这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动向始终受到广泛关注的基本原因。

近年来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5年的“国八条”、2006年的“国六条”,但收效都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执行不力。

房地产行业的高关联性,使大多数地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除了“土地财政”情结,还有税收考虑,因而在执行国家调控政策时畏首畏尾,一些地方把国家调控政策高高挂起。在个别地方,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领导干部甚至公开为房价上涨、开发商“捂盘”帮腔。

“住有所居”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重点任务之一。房地产发展对GDP增长、财政收入的贡献与百姓“住有所居”之间并不矛盾,关键看各地政府能否处理好其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财政收入,忽视百姓对保障和改善住房的基本需求,必然导致房地产开发走偏,引起社会矛盾。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各地政府应及时“就位”。

' />
“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今年以来,一些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甚至失于理性,几近疯狂,人民群众望房兴叹。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传递的精神,道出了万千百姓的心声。

房价上涨,情况比较复杂。房地产业链条较长,涉及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业的兴衰,是经济景气的风向标。可房价疯涨,就一定不是好事了。这一点,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教训。可以说,房价是把双刃剑。跌得太狠,于国于民不利;涨得太疯,于国于民也不利。

房价非理性上涨,吃亏的是老百姓。对普通百姓来说,攒钱买房子,无非想自住。房价高企,却让他们房梦难圆。

房价非理性上涨,投资者也未必能占尽便宜。住房兼具自住与投资属性。从投资的角度说,当周围的同事、朋友都跃跃欲试,甚至借钱炒楼的时候,你就要警惕:楼市的泡沫正在膨胀,投资的风险正在加剧。

房价非理性上涨,最终损害的是经济全局。楼市的过度火爆,少不了占用银行信贷。购房者买房要贷款,开发商盖楼也要贷款。完全靠自有资金买房、盖楼的,毕竟是极少数。人们常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楼市的亮丽泡沫一旦破裂,银行首当其冲,后果不堪设想。

稳定房价,稳定楼市,需要打出“组合拳”。

首先,调整供给结构,加大有效供给。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终究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政府总不能棒喝开发商:“你,必须降价!”住房毕竟是商品,行政命令使不得。怎么办呢?在供地环节,咱不妨少拍些“地王”,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增加老百姓买得起的有效供给。

其次,抑制投资性、投机性购房。通过灵活的、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一方面继续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一方面有效抑制各种炒楼行为。以往经验表明,充分利用信贷政策,是保护自住、抑制炒楼的有效手段。问题在于,我们的商业银行,措施要具体、工作要细致;我们的监管部门,监管要到位、执行要得力。

最后,充分加强市场监管。房地产市场猫腻不少,乱象丛生。房价的疯狂上涨,往往少不了一些开发商的推波助澜。这方面,少数以利为天的商人们,手段颇丰,花样繁多。捂盘惜售、雇人排队、虚假合同等等,无所不及。如此哄抬房价,搞乱了市场,搞慌了人心,政府必须严加监管,依法惩治。

今天,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0%左右,贡献相当可观;贡献是贡献,如果里边埋伏着大泡沫和大风险,也需要高度警惕。

' />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说,自己是副部级官员,但用工资也买不起房(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

说实话,我在看到这则新闻时,很有点恶作剧的心理:那个记者柴静,是比较知趣的,也比较人性化,要换个老外记者,会不会问:您现在住的房子是租的吗?我敢肯定地说,贺副主任一定很不高兴地回答:也不是。

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了。一个副部级官员,用工资也买不起房子,可见房价已经畸形到什么程度了。怪不得广电总局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批了广受欢迎的《蜗居》后,被网友愤怒地人肉搜索出“两座豪宅”来。不过,李司长现在至少不会有蜗居的烦恼,想必是肯定的,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而贺副主任,肯定也不会蜗居,哪怕是用工资买不起房子: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它收入呢——当然,我绝无暗指是不法收入的意思。中国公民想必都知道,中国官员的合法的灰色收入,是不会少的。有些地方,就是公开拿的车补,就抵过普通公民一两个人的收入了。其它,如果在强势部门,还有林林总总的住房保障政策呢,请注意,不是全民住房保障,而是特权保障。

这个房子是李京盛在北京1992年购置的高档别墅丽京花园的房子,这片号称北京首家高档涉外的别墅区,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够接受的。

近来又砸重金再购入一栋别墅,据称该豪宅85坪(约280平方米)别墅。(图片均来源网络)

所以,贺副主任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官员工资可能不高,房价绝对不低,但是,人家无须为此操心。既然我能住得起房子,房价高一些,又怎么样呢?特别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高房价政府就有钱,自己就有政绩,就好办一些“民生”事业,自己也有一定的寻租空间,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至于百姓们为蜗居而烦恼,那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问题——说是“阵痛”,是对历史长河而言。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讲,那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长痛。

我很敬佩贺副主任的坦荡,也为他大胆直言而感动。不过,个别官员的良心,是撼动不了房价如钻天猴一样蹿升的趋势的。因为,高房价已经被绑架了,地方政府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作为GDP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个贡献甚至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了。

当我们将一辈子的幸福,寄托在一套房子上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无疑是畸形的。生活的目标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写意的活着。物质决定意识,我们的精神生活又怎么不会为《蜗居》之类的文化所裹胁呢?

中央刚刚出台了政策,要变抑制为遏制。不过,中央从来就没有过推高房价以挤压百姓生活幸福空间的意思,好政策都是在贯彻过程中被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给弄走形了,这一次,又会如何?二线、三线的城市,会吃一堑长一智,还是会抓紧时间“补课”补涨呢?反正,官员们不差钱,就算差钱也不差房,这或许才是真问题。

' />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13日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了句实话;作为一名副部级官员,以他的工资也买不起房。并直言地方政府炒地,民众炒房导致房价过高。

其实现在很多人根本不关心房价,因为飘到太空上的房价已让普通人根本摸不着。这个大泡沫也让高层着了急,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遏制高房价。

从稳定到抑制,再到遏制,语气一次比一次重,不知道这样的表态能不能管住九十度角往上爬的房价?深圳房价这七个月涨了94%,广州上个月单月就猛涨17%。这种火箭升空般的气势不是“刚需”的集中喷发所致,倒有几分击鼓传花游戏的影子——鼓声越急,花传得越快,最后停下来的那个倒了大霉,前面的幸运儿乐哈哈地数钞票。

别以为只有买房人在玩这游戏,开发商也围成一圈玩得不亦乐乎,半数以上的开发商不造房子只倒地,他们所谓的开发就是伴着鼓声把地传来传去。地方政府其实也掺了一脚,不过他们永远是第一棒,最后的胜利者总有他们的份。

游戏玩过了也会伤身,迪拜就把自己玩残了。击鼓传花还有一个名字叫“博傻”,大家都在赌运气希望不是最后那个冤大头。反正在中国玩这个游戏的人很多,谁也不知道鼓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地方政府可以“销控”土地让地价节节高升,开发商可以用地王诱惑暗示高房价前景,用捂盘制造紧缺和供求矛盾,炒房客可以变着法子让刚需者接盘。所以这游戏的最后输家往往是那些买房住的人,当然包括为了满足丈母娘需求的女婿和“不该买房”(注:房产大亨任志强语录)但咬咬牙买了房的年轻人。

房子成了那朵鲜艳的大红花而不是居住功能的提供者,一些楼盘交房许多年仍然一片黑灯瞎火。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直言一些所谓专家和政府官员的觉悟还不如大诗人杜甫。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专家和地方官员却总是挡不住GDP和土地财政的魅力,我们怎么指望这么热心炒地的政府来平抑房价呢?

喜欢玩炒地游戏的地方政府,顾着的只是自己这三分三的小利益,却把国民经济的健康和老百姓的居住权给忘掉了。一些地方官员总是嚷嚷着要让房地产健康持续发展,却把房价高涨当成了健康的表现。殊不知有涨有跌才是市场的正常现象,最终价格总要向价值靠拢方显理性。一味往上涨的房价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肥皂泡,最终总逃不掉崩裂爆破的命运。到那时,又该谁来收拾残局?

前几天本报报道温州一楼盘开盘要客户缴纳“诚意金”,一位穿着睡衣的男子无意中看到银行前排队的人流二话没说也加入了队伍。连什么楼盘都没搞清楚就急吼吼地交钱,这样的炒房客泛滥,绝非房地产之福。为房价高攀沾沾自喜的官员,该从中看到一些危险的信号了。

想勒住房价的缰绳并非没有办法,国务院的表态已经发出了鼓声渐歇的信号,接下来就得看地方政府怎么终结这场游戏了。怕就怕一些地方仍然放不下房地产这根支柱,停了鼓声又敲起大锣。

' />
12月15日央视一套、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报道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措施的新闻。主播康辉随即连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杨禹指出,国务院会议精神里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微妙措辞,是始终强调“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部分媒体和网民习惯性认为的“遏制高房价”,这两种措辞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杨禹指出,如果是“遏制高房价”,意味着中央政府的期待,以及随后采取的综合措施的目的,是让房价掉头向下。而“遏制过快上涨”,意味着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过快”,说明房价在目前水平上保持稳定,或适当地温和上涨,都是从全局看尚可接受的局面。

杨禹分析说,从国务院最新的精神里,还能看出两个重要转变:

一是进一步分清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责任。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一手包办住房供应,到后来一度主要靠市场手段调节房地产市场,再到近年来,强调政府管政府该管的,让市场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各司其职。14日国务院会议反复强调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启动更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这一改造是李克强副总理当年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在当地率先展开的,今后要在全国铺开。在政府主要致力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前提下,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仍需要市场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不宜直接判断商品房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这个价格要交给市场去形成。政府要管的,是市场规则、秩序,以及在市场上发生诸如“过快上涨”或“过快下跌”时采取措施,降低异动与风险。

二是进一步把老百姓买房视为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如果视为投资行为,意味着相关的信贷环境需要更加宽松,允许的风险也会更多。视为消费行为,也就是将更多地满足老百姓的自住需求、改善性需求,而不是搞投资、投机。这种定位,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有很多相关制度和政策要跟上,比如统计部门目前就仍把买房列为投资,而不纳入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指数的统计范畴。

在展望明年房价的走势时,杨禹认为,明年全国房价从总体上将继续温和上涨,在局部将出现适度回调。我国房地产市场上虽然已出现了一些泡沫,但刚性需求仍然很大,并在继续增长。这就使得我们面对的这种“泡沫”,与迪拜那类完全炒起来的“泡沫”有着内在的不同。我们不能在吹掉“泡沫”的同时,把“啤酒”也倒掉。所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年继续保持一定的暖意,不仅是促进经济整体向好的需要,也是老百姓购房需求的自然释放。在局部已经形成了较多“泡沫”的地方,房价存在在适度回调的可能。

杨禹认为,如果国务院会议强调的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包括有更多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上来,包括提高土地供应的准确性和效率,以及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等等,有助于从总体上改变“过快上涨”的局面。从更长远计,还需进一步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启动更多的居民消费,摆脱国民经济发展较多依赖房地产业发展的局面。地方政府也需努力寻找新的、更合理的财政收入来源,而不是过多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收取。

' />